张睿莲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隆重举行,在于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于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云南人民“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滇缅公路上的血肉丰碑、南侨机工的赤子丹心、云南各族人民的巨大牺牲,共同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的西南篇章,是激励我们迈向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
血肉铸就的战略通道,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中,随着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云南成为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约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是云南各族民众以简陋工具仅用9个月时间打通的“国际大动脉”,创造了“惊世奇迹”。它是抗战时期中国重要的“抗战生命线”,承担了全国抗战物资90%的运输量,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物资支持。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云南各族同胞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理念奠定了社会整合的文化基础,保障了各族群众的共同利益,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苦难、化解危机、实现复兴的内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
跨越山海的赤子功勋,生动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体现勇敢斗争的历史担当。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后,面对驾修人员紧缺的困境,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组织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归国投身抗战运输事业。他们不畏艰险,在危机四伏的滇缅公路上持续抢运物资,将这条交通动脉打造成支撑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为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作出特殊贡献,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伟大史诗。历史充分证明,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只有斗争才能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永不放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云南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改革魄力与责任担当大胆探索、奋勇争先,以恒心毅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书写云南改革发展新篇章。
抗击侵略的英雄壮举,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云南人民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抗战时期,日军的侵略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云南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而是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侵略,不仅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衣物等物资,还积极参军入伍,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云南人民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当前,云南正处在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处于谋划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稳步建设“三个定位”的重要时期。在此进程中,尤其需要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凝聚抗日救亡磅礴力量,体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昭示了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最可靠的力量源泉。抗战爆发以后,在中共云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云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民众歌咏团等众多救亡团体,深入城乡、工厂等地,广泛宣传抗日主张,振奋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建立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教育救国”担起抗战责任,以西南联大为首的众多高校、文化团体迁滇,在敌机轰炸中传承科学文化,胜利的希望从未熄灭。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依靠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是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的胜利。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云南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溯源与中国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BKS14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