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奋进文山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心栖诗画山水 身享康养文山

广南八宝秋景。 本报通讯员 刘瑞 摄

今年1至8月,我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逼近去年全年389万的总量,“旅居云南”蓬勃发展。在这股热潮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依托“中国三七之乡”的独特优势,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正谱写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康养旅居新画卷。

森林疗愈

开启康养旅居新体验

清晨的西畴县香坪山村水汽氤氲,药香袅袅。万亩林海掩映间,云冠八角墅森林酒店静静坐落。清晨时分,酒店内不少旅居者迎着晨光舒展身姿,习练起八段锦,在清新的自然气息中,享受着这份疗愈时光。

“我们不仅能让游客欣赏绿意盎然的森林景观、呼吸纯净空气,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获得高质量的睡眠。”香坪山村党总支书记邓国飞介绍,这片森林覆盖率高达95%、负氧离子峰值达每立方厘米4.5万个,为发展康养旅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25年上半年,文山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持续优良,土壤环境总体稳定,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夯实。

在优越的自然生态基础上,文山州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旅居产业,推动其内涵不断丰富、形态日趋多元。

文化赋能

丰富旅居产业内涵

沿着“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山州在马关县探索出“非遗+娱乐+康养”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国家AAAA级风景区雾缦雲山景区凭借1.2万亩原始森林和距县城仅7公里的地理优势,让“离尘不离城”的康养理念成为现实,也让文山旅居产业的多层次潜力得到释放。

10公里外的马洒村,与雾缦雲山景区共同连缀成马关县一体两面的文旅项链。马洒村是马关县最大的壮族聚居村寨,同时也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全国文明村镇”,侬人古乐、银器制作、壮族刺绣等非遗与乡村旅居完美融合是马洒村的发展模式。

依托自然资源和多样民族文化,地方积极探索“生态+文化+产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州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先后三批认定州级非遗工坊44家,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中医药赋能

打造独特旅居品牌

今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的广南铁皮石斛与西枫斗非遗工坊,均来自广南县六郎城村。六郎城村把石斛资源优势作为发展康养旅居的掘金点,建成万米石斛观光长廊,让游客在“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休憩养生,同时深挖石斛药食同源价值,推出独具特色的养生石斛宴,打造了集种植、观赏、品尝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春采药、夏纳凉、秋品膳、冬泡浴——四季康养体系让旅居者在山水自然中实现身心的全面焕新。

砚山康养中心作为全国中医系统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是文山中医药赋能旅居产业的生动体现。在中心的“食疗院”,医师正为客人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从情志调摄到经络调理,从预防保健到专业照护,这里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康养服务体系。

自2024年运营以来,该中心已吸引超6000名来自四川、重庆、陕西、广东等地的游客,来此体验“中医+康养+旅居”的生活方式。

文山州拥有药用植物3000余种、道地药材32类,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45万亩。依托三七等资源与民族医药传统,当地打造了6个中医药主题景区,培育了多个融合“中医药+疗愈+候鸟式旅居”的康养基地。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文山州累计接待游客2924.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6.63亿元,其中旅居客达10.1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47%、4.11%和43.73%。

“奔着健康而来”,为此越来越多旅居者奔着文山而来。

本报记者 李彤

  • 千年山歌 何以隽永

  • 心栖诗画山水 身享康养文山

  • 报头

  • “家门口车间”织密群众增收网

  • 全力塑造“文山蔬菜”品牌

  • 文山市打造百亿级米线产业集群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