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奋进文山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亮点

“家门口车间”织密群众增收网

清晨六点多,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炭房社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已经热闹起来。年近六旬的王美玉熟练地分拣着韭菜,“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上学的孙子,每天还能挣到生活费,比闲在家里舒心多了!”她笑道。

这座占地600平方米的车间,是沪滇协作与基层党建共同催生的“就业暖巢”。此前,炭房社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0多户搬迁群众虽住进新房,却面临就业难、顾家难的困境,留守妇女、中老年人占比高,文化技能有限,外出务工难舍家中老幼。在东西协作下,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与当地政府携手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给近千名搬迁群众解了难题。

走进车间,分拣区、加工区、培训区划分清晰。几十名工人围坐在长桌旁,有的分拣蔬菜,有的组装手工艺品。

“我们采取弹性工时加计件薪酬,想多挣就多干,家里有事随时能走。”车间负责人杨拼介绍,自今年4月两个车间建成以来,已累计提供6000人次就业岗位,发放工资52多万元。“车间平均每天有120名务工人员,最多的时候单个车间一天就有80多人来上班,大多是附近安置点的中老年人。”杨拼说。

同时,社区合作社以清运保洁、绿化维护、农特产品供应链、地方小微以工代赈工程等业务为支撑点,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技能培训课堂解决了群众技能短板。村民王贵美农产品包装技巧愈加熟练,她笑道:“以前在外打工总牵挂家里,现在家门口既能学到技术,月收入还能稳定在4000元以上,日子踏实多了。”如今,王贵美成长为车间技术能手、当上质检负责人,还主动带动邻居务工,实现了“一人就业、带动一片”。

炭房社区“家门口车间”积极探索“党建引领+集体发力+群众受益”创新模式。炭房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砚山硕源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51%控股,联合致富带头人注资80万元,构建起“三级联动”就业体系——乡党委统筹资源,村党组织摸清劳动力底数,网格员精准对接需求。社区还将600平方米闲置场地折资入股,建成集生产、加工、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与松南农业等12家企业达成合作,打造“稳定岗+间歇岗+流动岗”的梯度务工体系。

“我们建立了2000人的劳动力数据库,通过‘砚山就业通’平台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炭房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永丽说,合作社不仅解决就业,还帮助65户农户销售8.75吨黄金油桃,带动农户增收10.8万元。同时,合作社承接了社区保洁、绿化维护等服务,为脱贫户、监测对象设置40个公益岗位,确保特殊群体年均增收近万元。据测算,预计2025年底,合作社营业收入将达400万元,带动2000余名群众月均增收3000元。

本报记者 黄鹏

  • 千年山歌 何以隽永

  • 心栖诗画山水 身享康养文山

  • 报头

  • “家门口车间”织密群众增收网

  • 全力塑造“文山蔬菜”品牌

  • 文山市打造百亿级米线产业集群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