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小兰姐”到乡村振兴就业“铁娘子”,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陈应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把就业的“阳光”送进当地每一户脱贫群众家中。
2023年2月,调任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就业工作后,陈应兰肩上多了“稳就业、促增收”的重任。她带着同事扎进村镇,把摸底数、问需求、找岗位、送技能、促转移、稳就业的“六步法”落实到田间地头。她逐村调研、反复打磨,从完善服务细节到搭建支撑体系,打造出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条龙”就业服务链条。
“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活计。”这是陈应兰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成了就业幸福里社区的“拼命三娘”:在昆明主城区学经验、下工地盯进度,周末在主城区和乡镇间来回奔波,积极协调场地,甚至找朋友借钱垫付工程款。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东川区,以城区就业幸福里社区为龙头,零工市场、智慧就业服务站、工业驿站星罗棋布,“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成了群众口中的暖心驿站,“就业直通车”让“家门口”就业不再是梦。拖布卡镇的特色驿站里,脱贫群众找到了增收门路;全省首家工业驿站中,企业与求职者实现精准对接,一张张笑脸印证着人人能就业、户户能增收的承诺。
信息不通是就业服务的“拦路虎”,陈应兰便创新组建就业“小喇叭”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走村串户、线上直播,把岗位信息送到群众身边:36场线下招聘、62次直播带岗,发布岗位2万多个,450人通过“小喇叭”找到工作。
在脱贫群众眼里,陈应兰不仅是雷厉风行的“铁娘子”,更是贴心的“小兰姐”。2024年中秋节,她带着家乡的月饼和书信,赶到广东慰问东川在外务工人员,为身患重病的老乡协调医疗帮扶事宜;春节前夕,她为务工者订车票、接返岗,还联络企业为983名不能回家的乡亲邮寄书信和面条,让在异乡过年的东川人的年味里多了份家乡的牵挂。“就业不仅是群众的饭碗和收入,更是群众的尊严和希望。”这句朴实的话,是她扎根一线的初心,也是她扛住压力、顶住疲惫的动力。
如今,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1.9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就业率超过91%,连续3年实现就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本报记者 姜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