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坚守文化主体性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焦善波 潘西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具体部署。在世界文化激荡的今天,如何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中华文明的鲜明文化特性,又能适应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的形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有明确回答:“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内涵

古今中外,文化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文化作为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立得住、行得远的关键因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面对近代以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中华文脉,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着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力地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了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正是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三者实现有机融合,促使我们党进一步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

充分认识坚守文化主体性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天的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讲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包容的重要要求。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只有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只有坚守文化主体性,方能更好地掌握话语的主导权,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只有坚守文化主体性,方能更加主动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着力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加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在坚守文化主体性中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实践路径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准确把握一些基本遵循。具体分析,在坚守文化主体性中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着力点主要包括:

要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为此,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理论优势,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加强跨文明的学术对话、智库交流,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共识搭建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

要在精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数智时代”的到来,为中华文化、中国故事的国际精准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载体。一方面,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另一方面,依托于优秀文化产品、优秀影视作品及周边产品的开发与“出海”,发挥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要在持续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我们既要在守正创新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又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先进文化。为此,我们要持续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平台。从成立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到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再到政界、学界、民间不同层面的学术对话平台搭建等,中国持续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努力让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的中国。

要在世界文化激荡和舆论斗争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国际社会那些脱离事实、恶意抹黑的谣言,必须敢于亮剑,着力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此,要适应国际传播的斗争形势,要主动设置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抢占道义和舆论制高点;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的对外发声能力,让中国声音深得人心、深入人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分别系中核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教授)

  • 报头

  • 坚守文化主体性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 注入治理新动能建设边境幸福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丰碑

  • 提升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质效

  • 深耕红色资源 让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