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伟 徐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内在统一性。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既有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也积淀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深耕红色资源、挖掘其时代价值,对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根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强化精神纽带作用,夯实思想根基。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追求与精神血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云南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扎西会议纪念馆等众多红色资源,不仅是峥嵘岁月的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生动写照。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的强大凝聚力。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追求解放的时代强音;滇西抗战中,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这些深刻的历史记忆,是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
创新载体增强实效,提升教育感染力。要使红色资源真正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近年来,云南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民族团结”的教育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活”起来。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的情景剧演绎,让参与者身临其境感受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鱼水深情。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重要载体。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佳作,以艺术化的形式生动再现党领导下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感人历程,引发广泛共鸣。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优势,要创作更多融合红色精神内核与民族艺术特色的精品力作。青少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未来。推动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至关重要。开展“红色故事双语(多语)宣讲”,用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共同讲述革命历史;组织各族青少年共同参与编排、演出红色主题剧目,在合作实践中深化了解、增进情感。唯有不断创新形式,才能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种子。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共同发展。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强劲动力。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搭建各民族共学、共建、共享的平台。在红色旅游线路中巧妙融入民族文化体验环节,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领略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跨区域、跨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研学”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携手走访革命圣地,在互动协作中深化情谊、凝聚共识。同时,发挥红色文化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的模式,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研究与开发。建立权威的“红色基因库”,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革命文物、文献、口述史料等进行抢救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确保红色血脉永续传承。另一方面,要将红色教育成效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此外,必须深化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与实践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民族工作、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让红色基因绽放新时代民族团结之花。红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与精神家园的璀璨瑰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云南应立足丰厚红色家底与民族文化优势,深耕细作红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与实践路径,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真正走深走实、浸润人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坚持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以民族团结凝心聚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B20240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专项”(项目编号:ZX2025YB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