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文 张宝元
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七十余年来屹立西南边疆,是中国共产党以卓越政治智慧消除民族隔阂、凝聚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见证。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中指出:“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既礼赞了民族团结光辉历程,也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价值: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创新实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国家认同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功实践,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开创了“柔性嵌入”的国家认同构建范式。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复杂、治理基础薄弱的现实,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组织少数民族代表赴京观礼(1950年),将国家意识有效融入民族工作。代表们在国庆观礼中深切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返回家乡后,他们立即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1951年),26个民族代表以“剽牛盟誓”“喝咒水”等传统仪式歃血为盟,立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将具有神圣性和文化内聚力的民间习俗创造性转化为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效载体。第二,它实现了民族意识向国家意识的价值升华。通过将“平等、自由、幸福”的国家宏大叙事融入神圣盟誓仪式,原本基于血缘或地域的民族认同,被凝聚升华为具有共同政治理想和命运关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它奠定了国家认同制度化记忆的重要基石。誓词碑既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更升华为西南边疆民族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永恒物证与精神图腾,标志着国家认同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从事件性宣导向制度性记忆转变的关键节点。
文化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树立,构建起一套超越单一民族界限、凝聚多元认同的文化符号体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它构建了具象化的文化符号体系。碑文中“二十六种民族”的包容性表述与“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的情感意象,将抽象的民族团结理念具象化为可感可触、情感相系的文化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宏大叙事提供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情感温度的文化表达。第二,它形成了仪式化的活态传承机制。七十余年来,通过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举行的纪念大会、集体重温誓词、主题文艺展演及学校教育传承等多元化实践,誓词碑的文化意义被不断激活、强化和再生产,实现了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第三,它实现了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誓词碑及相关实践有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哲学理念、云南边疆特有的仪式传统与地域符号以及现代国家的共同体话语,这种融合不仅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也有力推动了多元民族文化认同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提升。
社会价值:云南边疆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的成功典范。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通过实体化、仪式化与记忆化的多维整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多民族社会团结和边疆治理的重要路径,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构建了实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夯实了共同体联结基础。誓词碑及衍生的民族团结园、纪念馆等物质空间,构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体化社会场域,不同民族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纪念活动和文化展演等共享实践,强化了地域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双重认同。第二,它创立了记忆再生产的三维整合路径,深化了共同体价值认同。这一实践以物质符号(石碑及碑文)奠定认同的视觉与精神基石,通过周期性的仪式活动(如纪念大会、集体宣誓、文艺展演)激活情感共鸣、强化集体归属,有效促成了社会团结从外在制度约束向内在价值认同的转化。第三,它提供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推动了共同体赓续。誓词碑的成功实践表明,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尊重区域与民族文化多样性,深入挖掘并彰显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共性和深层联系,这种包容多样性与强化共性认同相结合的治理智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边疆有效治理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作者分别系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