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注入治理新动能建设边境幸福村

李正升 李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方略,正成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4060公里,沿线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自然条件复杂、发展基础薄弱,治理难度大、任务重。近年来,云南围绕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数智支撑与产治融合的治理路径,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边境幸福村治理样本,走出了一条“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夯实治理根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有效治理的根本保证。云南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根本抓手,持续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推广“党支部+服务平台”“党小组+网格服务”等模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实施“群雁归巢工程”,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基层。依托基层组织阵地,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激发群众爱国意识和维护边疆安全的使命感,实现党的组织力向基层治理效能的转化。

多元协同提升治理效能。边疆社会结构复杂、人口流动性强,云南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探索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在政府主导下,边境各地组建综合治理委员会,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各村依托“五户联防+积分制管理”机制,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整合边防、司法、民政等多方资源,推动“军警民联防”“综治中心入村”等制度落地。实施“领航雁阵”干部培育工程,提升村级治理体系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聚焦发展短板,依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推动形成全社会共治共享新格局。

数智赋能构建智慧治理体系。云南依托“数字乡村”“智慧边境”等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功能集成的数据支撑体系。各地在村级层面推动建设“智慧党建系统”“社会治理云平台”等,实现矛盾上报、应急响应、服务申请一网通办、一屏统览。在重点边境地带,部署“智慧界碑”“无人机巡防”等前沿技术,提升边防巡逻的信息化水平。为强化群众体验感,云南推动“十五分钟政务服务圈”“民族语言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数字服务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机制创新驱动治理模式转型。云南把制度建设摆在边境治理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法治保障、德治涵养、自治参与”为支撑的治理制度框架。在边境地区,推动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流动普法车队,实现法律服务进村、进寨、进课堂。通过实施“道德模范评选”“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宣传等举措,引导边民自觉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强烈责任感。在管理制度方面,云南强化“网格化+清单制+积分制”的治理方式,推动群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各级财政统筹设立“边境幸福村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治理资源“用在刀刃上”。

产治融合激发发展动能。治理的落脚点在发展,云南紧紧围绕“边疆稳、边民富”的战略目标,探索“治理+产业”的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在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提升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积极引入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协同运营,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在治理方面,探索“产业园区+村级治理站点”联建机制,将公共服务前移至产业链前端。在技术支持层面,构建治理数据中心,实现治理运行状态实时掌控、动态调整。注重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升群众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强则国家固。下一步,云南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治理理念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与制度体系优化,推动构建符合中国特色、契合边疆实际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边疆智慧、贡献云南力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项目“党建引领云南边境幸福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4338)的阶段性成果]

  • 报头

  • 坚守文化主体性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 注入治理新动能建设边境幸福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丰碑

  • 提升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质效

  • 深耕红色资源 让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