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让云南中医药非遗绽放新光彩

杨祝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

2025年8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第二批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中华老字号”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简称昆中药)李恒、银慧新和阮云3人榜上有名。至此,昆中药已有4个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体系更加健全,云南中医药非遗日益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文化自觉传薪火

2014年11月,“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云南省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医药文化。入选只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开始,正如梁漱溟所言:“从乎自觉便有一切创造进步。”入选是文化自觉的起点,目前,这项文化仍然是云南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医药文化,在云南省中医药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入选以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昆中药严格履行承诺,实施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9项保护措施,取得了非遗保护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这项文化遗产的存续力。笔者有幸主持国家级非遗“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申报工作,付出真心保护这项文化十余年,深感这项文化富有异乎寻常的魅力。

2012年,昆中药恢复“师带徒”制度,传承人队伍持续稳定并壮大。经过12年的实施,到2024年12月底,昆中药师徒结对的有345人,占全部员工总数的33%。昆中药有各级人民政府命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3名、市级1名、区级3名,形成了非遗产品生产传承的梯队。炮制、配方、泛丸、蜜丸生产、药材识别与检验等关键核心技术与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师徒制度不仅使昆明中医药史上有效的师徒传习行规得以延续,而且为现代教育注入活力。

2013年至今,中药档案文献得以充实和保护。昆中药1997年建立档案室,开始保管中药档案文献。入选以来,抢救性记录70余名老药工老药师的技术技艺,同时,搜集、征集档案文物2530余件。向有关部门复制历史档案689件(张)。收集了一批稀世医籍,如民国时期昆明制药标准《昆明方目》、镇厂之宝《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中药成药制造过程规格表》等,是昆明中医药文化珍贵的见证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规章,抢救和征集的档案文献均实现归档、分类和保管,建立了非遗档案库和数据库,较完整地保存了640余年昆明地区中医药界杰出的生产制造知识和技艺。

2015年,知识产权和行政保护步伐加快。双美号、百福堂等50多个老字号药铺注册了商标,加以保护。截至2024年12月,已注册保护如意花等商标238件。申请国家专利保护34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昆中药公司有独家品种21个。感冒消炎片、舒肝颗粒、止咳丸等15个中药品种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药品种保护证书,受到保护。1981年5月22日国家实行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制度。昆中药目前有批准文号的品种143个,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代药师药工创造和延续的中成药工艺技术。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昆中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云南省科技厅授予“云南省创新型企业”称号;昆明市人民政府授予“昆明市市长质量奖”。昆中药从业人员在保护自身非遗中发挥了首要作用。非遗承载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和认可。

2016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昆中药“云南省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的称号。2017年,昆中药获得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大众传播团体杰出贡献奖”。2018年,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昆中药“云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称号。昆中药张元昆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代表性传承人。

昆中药创新传承机制,在全国率先创设公司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选与命名制度。昆中药从业人群大、技术技艺多、产品丰富。为此,昆中药创建了本单位的名录保护制度。评选和命名了两批昆中药公司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名,载入名录,给予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所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人。同时,在车间设立“蜜炙老药工工作室”等8个公司级的工作室,由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老药工、师傅或指导老师,带徒传艺。本单位的名录保护制度使技能传承实现了日常化和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员工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认同感和自豪感。2024年11月,张元昆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纳入国家级传承建设项目,开始从国家层面推动培养中药技艺传承人。

挖掘精华展药艺

在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金铺片区,昆中药投资建设“昆中药博物馆(含非遗体验馆)”,展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云南中医药文化。2019年11月,昆中药博物馆试开馆,免费对外开放,接待群众参观。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4000人次。

昆中药博物馆和非遗体验馆,占地520平方米。陈列兰茂《滇南本草》《医门揽要》、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李时珍《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档案文献和糖衣锅、乳钵、戥子等文物百余件。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示大蜜丸的制作技艺,观众可亲身体验,感受制药技艺和乐趣。现已成为展示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

较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了中医药档案文献资源。利用档案文献,昆中药拍摄制作了《如意花开云之南》《丸心——一脉相传六百年》《问道1381》等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出版发行《老号话非遗:国家非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云药故事》《昆中药的故事》等10种非遗图书,用以改进传承和保护。2019年11月28日,昆中药公司《挖掘中药档案,传播中药文化》案例,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优秀案例一等奖,受到表彰。非遗整理和研究成果,使世代相传的中药技艺得到再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2021年至2024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业摄制团队,抢救性记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元昆的泛丸制作技艺和云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桂英的蜡壳制作技艺,保存了精湛的制药技艺。

公益传播润心田

昆中药组织非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科普日、中国—南亚博览会暨昆交会等大型文化展演活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身说法,以蜜丸制作、中医义诊、有奖识药、新品试饮、产品展示等形式,寓教于乐,普及中医药和健康生活知识。自2014年至2024年,每年均组织展示展演,获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张元昆、春永仙、姜秀英、钱进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6月参加在昆明官渡、西山马街、玉溪聂耳广场等地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荣获传承奖。2022年7月,在中共西山区委宣传部、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和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组织的大赛中,非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一等奖,非遗技艺绽放出新光彩。

多渠道传播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建昆中药网站、微信等媒体,扩大受众人群。2021年5月26日,云南电视台记者采访张元昆泛丸技艺,制成纪录片《滇南本草》播出,呈现了独特的云南中医药文化。2023年,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转载了《云药故事》18篇,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2023年1月至7月,代表云南中医药界,昆中药入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大展”,有效地宣传了云南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2023年后,大型活动剧增。张元昆等6名传承人参与对外展演14场,受益人群27万人次,线上阅读量100万次以上。2024年11月15日,经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审核,央视财经频道授权昆中药“中药瑰宝品牌”的新身份,并启用同名新标识。至此,昆中药1381品牌开始跻身国家品牌,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 《云南咖啡》出版发行

  • 《穿过月色的走廊》出版发行

  • 报头

  • 何为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 魁星阁长联解读

  • 星河共潮生

  • 让云南中医药非遗绽放新光彩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