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崭 李雪林
国务院2024年8月21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等重点行业实现深度融合与规模化应用。这一部署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市场信号,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已超越企业自主升级的范畴,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服务效能的国家级战略选择。
人工智能正引领消费金融迈向普惠化新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期,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创新与普惠发展的核心引擎。金融业作为AI应用的关键领域,其服务特性与AI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依托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能力,AI能够有效提升消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度,为突破传统服务边界提供坚实支撑。消费金融市场的持续扩大,从需求侧为AI技术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随着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和普惠化,客群逐渐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及农村地区等“长尾”用户延伸。人工智能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打破传统金融服务壁垒,推动消费金融从“有限覆盖”走向“服务全社会”的普惠格局。在这一进程中,AI在重构消费金融生态、促进金融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人工智能正从效率与公平两个维度,深刻重塑普惠金融的发展格局。作为可贯穿消费金融全流程的技术引擎,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效能。在获取客户环节,依托大数据与算法模型,人工智能能够精准识别用户需求,以更低成本、更广覆盖将金融服务延伸至边远地区客户。在风险管理环节,基于机器学习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系统可实时监测异常行为,有效降低坏账风险,既提升了风控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也为小额、分散的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可持续运营的支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有力推动普惠金融走向更高水平的公平。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交易透明度,减少欺诈与不合理收费,提升用户信任。通过远程身份识别与智能授信模型,人工智能逐步破解了传统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困境,使农村用户与小微商户能够便捷通过移动端申请贷款,推动金融服务从“城市中心”向“广阔乡村”普惠延伸。在这一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生态正在形成,涵盖支付、信贷、场景与产业等多要素的协同网络,为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安全与治理并重是保障消费金融普惠转型行稳致远的关键前提。在人工智能驱动消费金融向普惠化深度转型的过程中,数据安全与有效治理已成为维系数字化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面对创新与安全之间的平衡挑战,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需协同发力,共同构建稳健的治理框架,以实现普惠转型的高质量、可持续推进。一方面,安全是普惠转型的基石。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数据保护措施与客户身份验证机制,切实防范数据泄露与欺诈风险。同时,需持续加强技术防护能力,系统化降低信息安全威胁。监管部门则应加快制定相关标准与规范,明确金融服务机构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透明性与合法性要求,从而增强消费者信任。另一方面,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推动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决策透明度与问责效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框架不应仅着眼于股东利益,更需充分兼顾消费者权益,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通过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金融机构可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与行业声誉。
在“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指引下,消费金融的普惠化转型已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局部创新,更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展望未来,唯有持续深化技术赋能、强化监管协同、坚守普惠初心,才能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真正构建起包容、可持续、高质量的现代消费金融体系,使金融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分别系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授;云南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