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篇

《跟着大象去旅行》的情感共鸣

余学桃

十卷本《心之所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丛书,以文化散文为体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云南自然、民族、文化和美食之美,诠释云南“慢生活”的内涵与多元文化的共融。

丛书的十位作者,都是在云南文学界特别是文化散文领域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实力派作家。他们怀着对云南的深情与热爱,用心、用情、用功倾力创作。云南人民出版社专业编辑团队精心打磨,运用独具匠心、文艺范十足的装帧设计,以及近千幅精美图片、全部内容音频和五十多个短视频的融合展示,使这套生动有趣、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丛书以“好看、好读、好玩”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丛书无疑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喜爱云南从而走进云南。

《心之所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丛书十卷本书写的内容各有侧重,作品中呈现的艺术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更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叶浅韵著的《跟着大象去旅行》。

这本文化散文分为“最靓的名片——多样性”“象往之地”“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王国”“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6个部分,以生动的文笔立体呈现了云南的气候、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等内容,展示了“天人合一彩云南”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是《跟着大象去旅行》最大的创作特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与读者共情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体验到文字的温度,也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否则文字就会变为炫耀学识的冰冷工具。所以,情感共鸣是文化散文区别于其他文化载体的关键特质,是文化散文的灵魂。它让知识有了温度,让读者在阅读中和作者完成了一次次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思想认知上的深度切合。

反复品读《跟着大象去旅行》,它能够让读者在诸多方面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和作者的“在场书写”产生情感共鸣。作者的书写不是乏味的陈述与知识罗列,而是把在场的所历所见所感融于知识的叙述中,是一种在场体验的书写。全书6部分,都有作者的“在场”。作者的“在场”牵引着读者一同走进书写的场域:走进香格里拉、恐龙谷、元阳梯田;登上帽天山、梁王山、草山、老阴山和老阳山;钻进溶洞,走进湖泊、河流,看孔雀开屏、和鸟儿对话,甚至冒失地接近长臂猿……读者被作者的文字吸引着,牵引着,甚至忘了时空,仿佛只是和作者在特定的场域,一边行走,一边欣赏,一边听作者深情地侃侃而谈。这种在场书写,需要作者在作品中投入浓郁的真挚情感。

开篇之作《我们只有20℃》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所以,请允许我由衷地热爱我的云南,并愿意把它的美向世人不断地展示。”由此开启了对云南的立体气候,自然美景,生物的多样性的书写。在《跟着大象去旅行》这一篇章的结尾写道:“与象有关的云南故事正在拉开帷幕,每一幕都精彩纷呈。如果你也向往,那就快来‘象’往之地吧。”在满满的自豪中拉开云南多姿多彩的序幕。“看花,吃花,爱花,花就是我们每一天的好日子,也许可以说花的首都在云南吧。”“多年以后,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四平村的生活,忽然跟老母亲开了一个玩笑,原来我们家也是有矿的呀。”这些充满真挚情感的表达贯穿于作者在场的体察中,形成与读者面对面的倾诉效果。

在场书写还体现在作品中插写的日常生活故事。这些“在场”经历的故事,看似不经意的书写,却彰显了作者的匠心构思。这些故事充分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东北小伙来云南创业的际遇、一个云南人与一伙商业人士谈商业合作、“我”和有趣的出租车司机攀谈、母亲与大花雀的对骂、桃唤姑娘与鸟儿的对答等等生活中的小故事,让文化散文充满生活情趣,做到趣味性和文化性相融。读者在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中产生情感共鸣。在场书写,不但让作者的情感像涓涓溪水流淌在文本中,而且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的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和作者的故乡情结产生情感共鸣。故乡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承载民族文化、历史记忆的精神家园。对作家叶浅韵来说,滇东北四平村更是她创作的原点,那里仿佛有取之不绝的素材。她以故乡的土地、亲人、山水草木为素材创作了多篇优秀作品,故乡情结深深地根植于她的灵魂深处,然后又幻化成文字盛开在作品里。《跟着大象去旅行》这本文化散文也不例外。作者不仅把四平村的方言、习俗、观念等文化元素写进作品,还把亲人、儿时玩伴也写进作品。“我”从祖辈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从父辈那里感受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情,从玩伴那里体会了生活的乐趣。飞进屋的鸟儿,跳进门的蛤蟆,鸣叫的蛐蛐,奶奶都要友好地把它们送出门,尊重每一种生命的存在。让“我”懂得了每一个生命都存在的意义。爷爷的土茶罐,奶奶的百宝箱,母亲的自制药酒是云南多样性与丰富性的佐证。《滇铜北运》从家中的一只古老箱子写起。箱子里有一些奶奶珍藏的铜币。一枚枚小小的铜币,带读者走进会泽那段关系国家、民族经济的辉煌历史。四平村方方面面的变化,是云南诸多方面变化的一个缩影。四平村曾经流淌着清澈的小溪,后来变成了又黑又臭的污水,现在又变得和从前一样。四平村的某座山竟然有野猪出没。这些都照见了云南生态保护卓有成效。

作家对故乡的书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忆,同时也承载着读者对故土的眷恋。它能够构建读者的故乡认同,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正如作者在作品中说的:“我们可以互相羡慕一下迥异的世界,但我们最热爱的永远是自己的故土。”

再次,和作者的生命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生命体验包括作者独特的经历、情感、思想等,它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同样,也是文化散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跟着大象去旅行》的每一篇章,作者总是应用多种表达方式,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让文化散文不只是冰冷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情感有温度有深度的知识载体。作品中,作者有时饱含深情地讲述个人独特的经历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情愫,有时直抒胸怀,有时阐发深邃的哲思。

在《白雪居住的地方》中作者这样写道:“在我无法辨识的方向中,它竟与我儿时看见的雪山重叠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第二天一早,日照金山出现时,脸庞上有两行泪珠悄落。有种神圣的情怀穿堂而出,生发万丈欢喜。我就那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雪山,看它若隐若现的身姿,想象发生在它身上的神秘故事。”作者通过叙述与描写的交叠,美丽而神秘的雪山仿佛就矗立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对雪山的热爱、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听不懂的语言》中,作者直抒胸怀:“即使我与万物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但也像是得到某种通灵的启示,我们都幸存于大自然之间,受福泽,得天恩。”通过个人情感体验抒发,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天人合一彩云南》中作者阐发了深邃的哲思:“那么人间万物便各有秩序,不侵略,不掠夺,不占有。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太平天地,与君同德。”引发读者对人与万物和平与共的思考。

文化散文中,当作者生动地描写或抒发自己的生命体验时,读者会联想到与作者之间的共同点,产生认知上的深度切合,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读者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是开启文化散文“好看”的密钥,它让文化散文不乏情趣,不乏温度,不乏情感,不再拒读者于千里之外。如何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确实是作家们书写文化散文时应该重视、思考的问题。

  • 《跟着大象去旅行》的情感共鸣

  • 生动再现抗战时期云南的壮阔历史图景

  • 《滇剧缘》出版发行

  • 报头

  • 往事漫过独龙江

  • 乡村的叙事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