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海
《美丽乡村》由纳张元、北雁、李达伟三位作家合著而成,这部散文集情韵悠长,兼具理性深度。书中笔触覆盖云南大地星罗棋布的村寨,地域跨度大,作家把对家乡的深情倾注笔端,将“乡土”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美丽乡村》中,作家们从云南数以万计的村庄里,精心挑选了47个村落来书写。他们用民歌、古诗、谚语、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展开描绘,不仅展现出三位作家对云岭大地这片故土的深深热爱,也体现出他们对文学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生动地勾勒出大美云南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全书包含“序”和“后记”,所收录的47篇散文分为“茶香漫溢的村寨”“歌谣飘荡的村寨”“自然滋养的村落”“手工传承的村落”“盐巴沉积的村落”等6个篇章,全书共计20余万字。该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乡村振兴为图景,6大板块各自依循一条主线,通过47个传统民族村落,将广袤的云南大地串联起来,让全书脉络更加清晰,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新时代文学创作赋能的又一成果。
从散文发展演变的视角来看,《美丽乡村》这部作品属于生活化的抒情与纪实相结合的散文类型。作家们以熟稔于心的云岭大地人文景观为依托,将分布于这片土地上的47个村寨作为创作切入点,以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临沧、玉溪、曲靖、文山、红河等地的古镇古村落为叙事背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全新美学内涵,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在《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一文中,作者写道:“至今走进沙溪古镇,四方街侧的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古马店,以及耸立街头的百年古树、古巷道、古寨门,还有铺满红砂石的马道和街巷,成为沙溪古镇的一种标志性原色。”寥寥数语,便将沙溪古村落的声名远扬凸显出来。借助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这一媒介,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沙溪“从古旧的门窗里透出的那种神秘的暗黑,似乎就是对古镇历史的一种回溯。随着马铃声在小镇漫步,一条条小巷弯转延伸”。文中还如此描述:“沿着石板路上的蹄印一直走到东门,黑惠江水宛如玉带,倒映在水里的玉津桥正好与河水组成一个完美的满月。顺着河水走上桥头,沧桑之感扑面而来,这古老的桥身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远方。”这段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由玉津桥、河流与村庄构成的绝美画面,沙溪古镇也因此成为众多人心生向往、慕名而来的地方。文中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和谐、和睦、和美的人间景象。
《美丽乡村》全书入选的每篇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带着鲜明的乡土特色,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品位高雅、质量上乘的文学佳作。每个篇章借助“茶香”“歌谣”“自然滋养”“手工传承”“盐巴沉积”等关键词串联起来,每篇文章精巧且质朴。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文章立意高远,仿佛从古老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出中华儿女的故园情结、民族情结与故土情结,诠释了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人们特有的心理感悟和价值取向,令读者内心深受触动,情感也随之起伏。
以《牛街:茶马古道上的和谐驿镇》一文为例,作者介绍,在清末民初甚至更早时期,牛街一直是茶马古道上集温泉美食,以及白族对歌与藏彝等多民族歌舞相互交融的地方,共同描绘出一幅时代新画卷。其他篇目,诸如《白寨:茶叶崇拜的德昂族村落》《喜洲:四百教授一家乡》《碧溪古镇:太阳转身的地方》《密祉:〈小河淌水〉的故乡》《娜允古镇: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三厂局:刀杆上的乡愁》等,所描绘的古村落呈现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精神质地与崭新的生活姿态。作家们极为擅长把日常常见的小桥、流水、古巷道、人家、古戏台、集市、古村落等意象,融合民歌、古诗、谚语、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展开“立体式”描写。
《美丽乡村》这部散文集,因作家所处时代的特性,必然带有相应的时代印记,在反映时代气息、展现时代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推进,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乡村在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