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祥 曹剑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这一宏伟事业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抓住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顺应时代变化,承担育人使命。当前,教育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而传统的教育引导方式也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的挑战,传播方式日益碎片化、分众化,传播受众则日趋年轻化、平权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不仅仅要求有数量充足的专门人才,而且更加趋向于追求质量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需要教师顺应时代变化,承担育人使命,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建构与重塑。
紧扣时代脉搏,深化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可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者。因而,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化教育理念,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丰富教学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弘扬高尚师德,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形态、言行举止,增强综合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做到率先垂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纯粹的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特别是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内在潜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此外,要把教书育人的责任与追求落实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日常工作中,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荣耀更加熠熠生辉。
洞悉时代需求,引领教育发展。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要我们洞悉时代需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细、抓实,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理念、过硬本领、有力政策、管用办法。围绕学生、教材、理论等,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热情关怀的态度,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和学业进步考虑。但也要注意,在教学中要力避千人一面的大一统、一般齐,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方向、知识储备、个性特点等,将总体的“大水漫灌”转为群体的“精准滴灌”,把要讲授的知识、情理贴近现实生活,以巧妙的问题设计,结合有趣、鲜活的事例,融入主体的情感体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做到在讲解的内容上重点突出、难点清晰、层次分明,讲解的过程中从容不迫、形象生动、有张有弛、疏密得当,在情感的语调上时起时伏、时高时低、抑扬顿挫、丰富饱满,从而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响应时代号召,培育优秀人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师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融合。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作好答疑与阐释、归纳和概括,启发学生、深化教学、澄清困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本质,努力展示马克思主义精神引领的价值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要更加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重点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个性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使学生既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融合,又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崇高境界。实现从外部认知到内在认同,从情感接受到学理坚信,从客体教育到主体自觉的一系列变化,勇于做新时代的积极参与者与责任担当者,坚决不做冷眼旁观者和思想落伍者。
总之,处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教育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做到顺应时代变化,承担育人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深化教育理念;洞悉时代需求,引领教育发展;响应时代号召,培育优秀人才,争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筑梦者,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