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博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发生结构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外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由于语言与技术的深入融合亟需进一步调整创新。在研究方法不断被数字化、智能化重塑的当下,原有的线性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语言研究同样如此,过往单一路径已难以适应复杂化语境。与此同时,跨学科协作与智能支持成为现实所需,语言的功能边界也在发生转变,即不仅用于表达,更将介入知识建构、技术传递乃至文化调和。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应积极借助人工智能拓宽学术沟通维度,借力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研究生态,这已成为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构建智能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语言能力与数字素养协同培养。人工智能正逐渐改变语言学习、使用与研究的基本图景,它既是研究工具,也成为了学术语境本身。对未来走向语言学术与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而言,若课程体系仍以传统范式组织,将无法应对这一变化。现实中,研究生虽有使用语料工具或翻译软件,但对AI在知识生成中扮演的角色缺乏深入理解。尤其在涉及跨语种比较、语用分析等课题时,学生更多依赖人工操作,鲜少利用机器学习、聚类算法等技术来提高效率与精度。这种工具使用与方法意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学内容与数字技术发展的脱节。因此,研究生课程应兼顾工具掌握与方法认知。一方面,可通过引入各种智能应用,训练学生基础文本处理与分析技能;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构中嵌入如智能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入门等模块,使人工智能不再是“外部技术”,而是研究框架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识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边界,辨析其在学术写作中的合法性与潜在误用,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的介入并非替代语言研究,而是拓宽其视域,引导其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模式识别过渡。
打造虚实结合的科研实践平台,推动研究范式数字化转型。课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框架,但知识真正转化为研究能力,还需落实于实践平台。尤其在语言研究逐步转向数据密集、模型驱动的背景下,构建“虚实结合”的科研实践平台已成为当下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外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在科研训练中面临一定瓶颈,如语料获取局限、数据处理能力薄弱、缺乏真实项目参与等,导致其难以从技术层面剖解语言现象,进而影响对细微语言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总结。而这并非因为技术缺失,而是缺少一个将技术能力与研究逻辑进行衔接的空间。对此,“虚实结合”的平台可作为解决方案。在“实”的层面,要建立基础语言实验空间,配置语料构建工具、机器翻译系统、语义标注软件等,使学生能在指导下完成小型项目;在“虚”的维度,则可依托在线语料库、人工智能协作写作平台、模拟国际会议系统等,提供跨时空的研究体验与表达训练。同时,要保证平台不游离于课程之外,将其功能嵌入选题设计、写作训练、项目孵化等教学环节,以打通知识输入与科研输出间的路径,让平台不只是技术环境,更是研究意识养成的“催化剂”。
创新导师团队协同机制,构建跨学科指导网络。尽管平台为研究训练提供了空间,但研究的深度和方向也有赖于有效的导师机制。随着语言研究愈加交叉化,“单一导师制”已难以满足学生在技术、应用与理论研究方面的需要。当前,不少研究生选择的研究课题涉及机器翻译、语料建模、算法分析等技术密集型方向,而部分导师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往往只能在语言理论层面提供指导,具体技术问题则多由学生自行摸索攻克。这种“技术性指导缺位”不仅导致研究效率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影响整体学术质量。因而,构建由语言导师、技术导师、行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双导师制”或“三导师制”可根据课题需要灵活配置,并引入企业实践者参与现实应用层面的指导。此外,还需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如跨学科开题会、导师联合工作会等,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问题尚处萌芽阶段便能接受多元反馈。导师评价体系也应适时调整,可将跨学科指导纳入考核。这一机制不仅可服务于“学术指导”的优化,更回应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逻辑。
拓展全球化智能学术协作网络,强化国际研究资源整合。在导师机制与平台支持之外,研究者的“接入全球”能力,正越来越成为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隐性门槛。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学术合作的空间边界,使“国际化”不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出国,而是关于资源链接、协作模式与语言技术的重新组织。现实中,不少外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虽阅读外文文献、参与国际会议,却仍未真正进入跨国研究网络。语料数据库获取难、合作资源分布零散等问题,使得国际合作常停留在表面。而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恰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通过智能推荐平台、社交研究网络与开源语料集成平台,学生可主动构建跨语种、跨国界的研究路径;借助人工智能写作辅助与语料自动处理工具,也可更高效地参与国际论文协作、在线研讨等“虚拟场景”。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化”,不再单单是“走出去”的路径选择,而是“接入一个更大网络”的方法论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多维研讨平台的日语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20146SK)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