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高校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张平雨欣 高乐

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推动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并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二者的融合,不仅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能有效彰显法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信仰。此举对于实现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培育德法兼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高校要注重实现法治素养和思政素养的协同培养,将法治元素融入思政课程。例如,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既要强调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又要明确法律底线,引导学生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外,不同思政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使大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价值理念;《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应侧重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治思想、法治措施等,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升华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程应着眼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当前的法治热点、法治动态等,激励大学生养成主动关注法治动态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融入日常生活。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一是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加深他们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选择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将抽象的思政元素转变为形象的生动案例,从某个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将法律知识和思政理念通过真人真事传达出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二是通过主题辩论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积极吸纳他人正确观念,不断深化对法治理念和思政理念的认识。其次,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教师可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讨论、法情调研等方式促进法学理论与思政内容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强化师资质量。培养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以业务培训、专题进修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加强对思政教师的考核力度,从思政与法学知识的交互作用、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等考核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并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更新理论储备,认识到高校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学会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互联网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报头

  • 统筹数据利用与安全 筑牢健康大数据发展根基

  • 扎根中国大地 培育时代新人

  • 推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 高校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动画: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