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 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

——访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

记者:“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迈出有力步伐、取得显著成效,您如何评价?

陈异晖:“十四五”以来,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可以用3个“新”概括:

第一,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能源结构率先实现质变,绿色能源装机超过1.3亿千瓦、居全国第一,“云电东送”成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国之重器”,绿色铝、硅光伏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高原特色农业更具竞争力,鲜切花、咖啡等7类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有机产品获证数居全国第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新时尚,2024年旅居人数达389.75万、同比增长20.7%。

第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森林覆盖率达55.25%,居全国第四位,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和西双版纳、昆明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总体布局;成功举办COP15会议,诞生“昆蒙框架”,“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品牌享誉世界。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长期超98%,稳居全国前五;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滇池、星云湖成功摘帽劣Ⅴ类。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先后出台《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累计完成18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构建起全国领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

2025年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4.12%,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便是最直接的民生答卷。

记者: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远景目标,您认为下一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应该如何推进?

陈异晖:“十五五”时期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

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完善落实“双碳”支撑机制,推动碳汇资源优势转化。

推动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三水”统筹深入推进长江、珠江等重点流域保护治理,抓好杞麓湖、异龙湖水质脱劣攻坚。加强重点时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多污染物和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开展固体废物、磷石膏治理三年行动。

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样板区。强化以高黎贡山为重点的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

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统筹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等“美丽系列”建设。

记者: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吹响云南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号角,您认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工作部署对“旅居云南”品牌打造有哪些积极作用?

陈异晖:“旅居云南”建设要充分把握云南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我们的答卷是: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绘就七彩云南美丽画卷。

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涵养生态之美。加强青藏高原东南缘、哀牢山—无量山、干热河谷带、石漠化带等6个重要生态廊道和多个重要节点的生态空间保护,打造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云南,塑造环境之美。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让美丽蓝天成为云南标配。扎实推进重点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推动六大水系综合治理,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打造城市乡村河湖美丽示范,建设家园之美。建设滇中绿色低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沿边生物多样性和民族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廊带、滇西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滇东北生态环境修复改善样板区,到2027年,重点推进6个美丽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和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图景。

本报记者 陈晓波

  • 大通道奔向“新蓝海”

  • 报头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

  • 黄金通道“乘数效应”加速显现

  • 普洱市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成效明显

  • 红河州聚力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 “云南三七”:走出牙膏创新发展之路

  • 保山坝灌区昌宁片区征地移民安置稳步推进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