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锚定未来赛道 激发创新动能

王林 孙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和新锚点,也是我省“十五五”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换道超车”、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但我省未来产业整体存在起步晚投入少、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嵌入度不够等困境和挑战。面向“十五五”规划新征程,我省未来产业发展迎来诸多发展机遇,应当集中优势力量、注重关联带动、精准施策发力,推动产业细分赛道单点突破、整体成形起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

向“新”突破,以科技创新点燃未来发展引擎。未来产业的国内外竞争,要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攻坚战,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开辟发展新赛道。第一,树大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围绕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再开发新产品(新材料)及新装备。第二,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与优化整合。以国家实验室、云南实验室、国省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引领,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为辅助,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为补充,完善以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支撑与保障服务为重点的创新平台体系。第三,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研从“蓝图模型”变成“绿地投资”,围绕孵化需求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大科技转化激励力度。

向“人”聚力,以“教育—科技—人才”厚植产业沃土。创新的源泉在人才,人才的根本在教育。要着力形成教育引导科技发展、科技催生创新人才、人才驱动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实现“1+1+1>3”的系统集成效应,为未来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围绕未来产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高起点推进“双一流”和科创型大学锻造学术“领头雁”,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双高计划”,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卫星应用、“三深”科技等未来产业紧缺学科;扩大教育开放,持续引培东盟国家留学生,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办大学和跨境学科,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高地。不断完善要素流动与人才交流机制,特别注重青年创新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深入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办学质量指标,积极承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

向“融”发力,以三大融合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多维度的融合协同,以产教融合、产城融合为抓手,不断拓宽应用场景和“新质劳动对象”。加快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让更多“国之重器”技术赋能民用产业。有力深化产教融合,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要深入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通过“智汇云南”引进全球青年科学家,推行企业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金融副总制度,推动高校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鼓励高校到科创型企业选聘产业导师。加快推进产城融合,让未来产业“落地生根”。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思路,统筹全省国土空间布局,打造区域产业链和国际供应链,推动未来产业在融合中生根发芽。

向“实”扎根,以场景牵引打开未来新赛道。要通过政策牵引、场景集成、产品打造,加快推动未来产业从“概念”走向“现实”。一是强化政策协同,不断深化“央地联动”。依托沿边产业园区等,积极拓展向央企、东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索“飞地经济”“园中园”等模式,打造关键未来产业备份基地,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嵌入度与贡献度。二是推进场景集成,全面开展“先行先试”。整合云南多姿地理风貌、多样生物矿产、多元文化环境,支持滇中地区、州市中心城市及安宁、弥勒等重点县市在未来产业政策、管理机制上大胆探索,推动技术迭代与产品更新。三是打造标志性产品。聚焦高端装备与智能终端,围绕装备制造、原型机等领域打造应用试验场,加快量子计算机、动车组装备等高端产品线建设,以整机带动技术产业化;同时发展智能便捷、沉浸体验的下一代消费终端,让未来产业更贴近生活、服务民生。

向“标”而行,以标准引领未来产业高质效。要大力实施标准化领航工程,为未来产业构建高效支撑体系。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护城河”,要推动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建设专利池,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创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示范区。标准制定是产业“话语权”,要聚焦云南特色未来产业体系,制定标准化路线图,研制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安全伦理等标准,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培育地方与团体标准,推动“贯标”行动。国际合作是规则“登高梯”,要鼓励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加入全球计算联盟、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等国际组织。

向“基”而立,以“新基建”强化发展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离不开通用基建和专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新基建”和专用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补短建链成网,前瞻布局卫星互联网、“绿电+算力”等关键新型基建。新建一批智算基地、大数据中心和窄带物联网设施,合理布局一批新型储能基地和虚拟电厂、充电站(桩)。围绕低空经济支撑保障,聚力打造低空空管基础设施、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低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副院长)

  • 报头

  • 深化劳务合作 传承胞波情谊

  • 锚定未来赛道 激发创新动能

  • 以职业教育新范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深挖三线建设资源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 在乡村振兴中扎实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