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美一家亲

精彩的文艺表演。 本报记者 王韵雅 摄

“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文化的种子,正是在这样温暖的角落里悄然生长。”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上,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甸籍传播官龙威分享了参观瑞丽“胞波书屋”时的场景: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一排排书架上,这个被称为中缅胞波友谊象征的24小时智能图书馆,显得格外明亮温暖。不远处,中缅两国的孩子们正一起朗读课文,清脆的读书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这些美好画面深深印在龙威心中。而在云南漫长的边境线上,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对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老挝籍学生叶嘎腊来说,“非常快”不仅是对中老铁路的描述,更是他青春与梦想照进现实的写照。他的两位姐姐曾先后在这所学校学习。毕业后,姐姐和同学们有的成为中老铁路上英姿飒爽的列车长,有的投身国际贸易,有的成功创业……“她们的精彩人生,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叶嘎腊的家乡也搭上了这列“非常快”的发展列车。从前,香甜的芒果、龙眼常因运输不畅烂在地里;如今,这些水果清晨采摘,傍晚便能抵达昆明市场。“每次回家,看到奔忙的货车和乡亲们脸上藏不住的笑意,我真切感受到,好日子正沿着铁轨,向我们飞奔而来。”叶嘎腊表示,毕业后他希望像姐姐们一样,成为连接两国发展的桥梁,让更多乡亲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福祉。

“快”是乘坐中老铁路的直观体验,也是龙威对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切期待。“我期待缅中经济走廊也能像中老铁路那样,跑出加速度。”在瑞丽,龙威看到了中缅合作的新气象:沿边产业园区内,厂房拔地而起,为两国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许多缅甸朋友在园区里学到了技术,交到了朋友,生活充满希望。”在龙威看来,产业合作已成为中缅之间另一座坚实的桥梁。

谈及人文交流,龙威对在瑞丽参加跨国马拉松的经历记忆犹新。“身边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汗水洒在同一片赛道上。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竞争,而是一种共同的快乐与连接。”沿途的见闻和当地人的热情,让龙威坚信这条赛道也是通向美好的幸福之路。

一边是中老铁路的现代气息,另一边则是滇越铁路的百年韵味。在越南女孩黄秋娴眼中,这条铁路从曾经的“抗战生命线”演变为如今的开放纽带,见证了中越两国人民跨越世纪的深情厚谊。

沿着滇越铁路,黄秋娴来到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完成学业,并成为中越文化的“宣传员”。她通过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向中国朋友展示越南的奥黛、水上木偶戏,也将中国的书法、茶道介绍给越南同胞。“我很高兴能沿着这条百年之路来到云南,在这里畅享美好的未来与幸福。”活动现场,黄秋娴展示了写有“中越一家亲”的书法作品——这是她最想说的话,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进程,而是与各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在云南,它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学互鉴的姿态,为周边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为各国青年铺就实现梦想的道路,让他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本报记者 沈燕

  • 在云端看见云南边境幸福村

  • “兴滇润边”多维实践释放文明新活力

  • 美一家亲

  • 润万物和

  • 兴共生长

  • 报头

  • 沿着边境线读懂云南的文明温度

  • 在云南边境线串起的星图里感受幸福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