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生动实践中,3件各具特色的民族褂子,成了文明润边疆、幸福满村寨的鲜活注脚。它们承载着各族群众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滋养边疆大地,绘就团结、富裕、文明幸福画卷的历程。
哈尼族汉子罗永才身着饰有银币与彩色绣片的对襟上衣,一上台便笑着介绍:“大家都叫我‘阿才支书’。我们哈尼族常说,衣裳是穿在身上的家园。我这件褂子,就绣出了幸福生活的模样。”他解释,褂子上的红色丝线代表着文明实践串联起的“三村联建”故事——会龙、补蚌、哈腊3村组成“文明实践聚合圈”,通过“文明银行”积分制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村民习惯双双提升。金色丝线则关联着村民杨解芬的转变:“她过去守着几亩橡胶地,日子紧巴。参加文明实践站的技术培训后,她种植热带水果、开办农家乐,收入翻了几番,还成了‘文明示范户’。”如今3个村已建起66间民宿、17家农家乐,去年人均纯收入2.3万元,较10年前增长近4倍。彩色丝线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密码,通过“同心饭”“结老庚”等活动,多民族村寨变成了边境幸福村。“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罗永才说。
纳西族组长和茂根的传统马褂洗得发白:“这褂子就像我们的村子,清爽又整洁。”改变从“立规矩、树新风”开始,党员带头作表率:“党员不仅先拆自家违建,还分包到户,大家看在眼里,也跟着行动,共拆除1万多平方米违规建筑。”村庄规划充分征求民意,“蓝图是大家定的,所以群众没有怨言。”村规民约建立了长效机制,将卫生保洁、“门前三包”与分红挂钩,实现了卫生户厕全普及、生活垃圾日产日清。2023年,他带全村父老去了北京天安门,“很多老人一辈子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如今,“文明乡风”已成共识。和茂根说:“乡风文明了,日子才真正叫和美。”
怒族代表郁伍林的麻布褂子色彩鲜艳,他分享道:“今年国庆,我穿着这件褂子和村民接待了1.57万人次游客,很多朋友还借去拍照!”2001年,郁伍林开办“怒苏哩农家乐”,成为全村首个“吃旅游饭”的人。他将非遗与经营结合,开设免费课堂:“我教村民唱《哦得得》、跳怒族舞,仅去年就教了超过300人。”他还组织非遗展演、篝火晚会,让游客感受怒族文化。在党的政策支持下,老姆登村建成2个非遗传承点、30余家特色客栈,形成“非遗+旅游”模式,5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860万元。他手中的“达比亚”乐器成了“文化使者”,今年他带乐器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表演。“让世界听到了我们的《哦得得》。”郁伍林骄傲地说。
3件褂子,3种风情,却有着同样的内核——新时代文明实践“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润化了村容村貌,让村寨更整洁;润富了群众口袋,让生活更富裕;润暖了民族情感,让团结之花更鲜艳。
本报记者 王韵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