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手制作的那种大米粑粑。”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上,腾冲市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赵家清手持粑粑,自豪地介绍。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司莫拉村,亲手制作大米粑粑,并叮嘱乡亲们“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这句殷切嘱托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佤乡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已绽放出灿烂的振兴之花。
“怎么干?我们把文明实践站变成‘加油站’。”赵家清说,村民们深入挖掘佤族文化,将佤王宴、新米节、篝火晚会等传统节庆,精心打造为游客可深度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同时通过火塘会、田埂会等贴近生活的方式,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政策、共谋发展。
“文化不仅要保护,更要让它‘活’起来、产生价值。”赵家清介绍,村里引入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司莫拉的礼物”文创店铺,巧妙地将古树茶、大米粑粑等特产与咖啡、披萨、文创产品等现代元素相融合。这小小的粑粑,成功串联起民宿、餐饮、文创等上下游产业。“它像一条纽带,见证了司莫拉如何以文明实践为‘灶’,‘蒸’出热气腾腾的幸福新生活。”赵家清感慨道。
在景洪市勐罕镇曼嘎俭村,一项“村校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同样成效显著。
曼嘎俭村党总支书记、文明实践站站长玉光保分享了这一模式带来的“化学反应”。“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入驻,如同投入一剂高效的催化剂。”2023年启动的“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采用“小组团”模式,整合相邻3村资源,植入多元业态。但团队很快意识到,要让新理念真正落地,还需“第二次催化”——机制创新。于是,“政府+高校+集体+乡村CEO”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一批本地村民迅速成长为懂市场、善管理的“乡村CEO”与服务能手。“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职业经理人’。”玉光保自豪地说。
如今,废弃水塔变身网红乡村咖啡馆,旧鱼塘改造为美丽泳池,低产胶林化身科普公园,老旧村居成为特色民宿。更可喜的是,村民们拥有了新身份:咖啡师、民宿管家、运营专员……年轻人在家门口找到了事业舞台。
“大家看,这不仅是一杯啤酒,更是‘村校联动’匠心酿造的幸福味道!”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易俊洁向观众展示手中的精酿啤酒。
历时240多个日夜,这场始于实验室的“化学反应”终于在曼峦站村结出硕果。从房屋改造、方案设计到工艺优化、技术培训,高校师生团队与村项目专班并肩作战,成功培养出掌握酿酒技能的村民。“整个暑假,我们都驻扎在村里开展培训。”易俊洁介绍,如今醇厚的精酿啤酒正是由项目培养的“村民酿酒师”亲手酿造。当地盛产的芒果、菠萝等水果,也被创新融入酒液,成为风味独特的佳酿。
“村民酿酒师”的诞生,使微型工坊成为传播新技能、新理念的文明实践课堂。技术、管理、营销能力的全面提升,正助力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易俊洁展望道:“这只是‘兴滇润边’文明实践的一个起点,我们将继续探索微型乡村工坊与AI营养体验相结合的新模式,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张莹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