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轰鸣的车间里,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冶炼技术专家徐成东俯身于铅冶炼设备前,手中的工具娴熟转动。这位在熔炼车间奋斗数十年的老师傅,如今已成为曲靖首位“大国工匠”培育人选,他的成长轨迹,正是曲靖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曲靖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围绕产业抓产改,抓好产改促产业”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曲靖市将产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位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市级层面出台近百项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全面、衔接配套的“1+N”政策矩阵。以麒麟职教集团获批全国第二批产改试点为契机,曲靖成功打造了一批省级产改试点、市级示范县(市、区)和示范企业,形成“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拓展”的梯次推进模式。
近日,一场故事会在麒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会堂内举办,消防员董永山、全国劳动模范潘庭宏等4位“劳模工匠”向大家讲述他们拼搏奋斗、精益求精的事迹。“我是消防员,更要当群众的暖心人。”“红色血脉流淌心间,传承之路,永不止步。”……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曲靖市把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通过组建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链党组织,实现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1000余名;常态化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等宣讲活动300余场,覆盖职工10万人次;精心打造“劳动者之歌”文艺品牌,创作情景剧《产改筑梦》等50余个文艺作品,让产业工人在文化熏陶中增强职业认同感。
紧扣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曲靖市构建“工匠学院+实训基地+劳动竞赛”的技能形成体系。广泛开展多层级、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十四五”以来,共举办各级竞赛54场、涵盖262个工种,涌现出技能状元262名、技术能手2358名。同时,曲靖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市建成省级“工匠学院”1所、市级“工匠学院”3所,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动生产链与教学链融合。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曲靖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荣获铜奖,展现了产教融合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活力,曲靖市创新激励政策,打破“唯学历、唯资历”桎梏,推动企业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5年来,全市发放创新奖励补助超1.4亿元,累计创建各类创新工作室上百个,完成技术改造30余项,获发明专利109项,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与此同时,曲靖市始终聚焦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不断创新维权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麒麟区一站式调解中心成为高效化解劳动纠纷的“暖心港湾”。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423份,覆盖企业3882家。“尊法守法·携手筑梦”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劳动用工“法律体检”等活动深入企业,有效增强了产业工人的维权意识、提升了产业工人的维权能力。
“十四五”期间,曲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从夯基垒台到全面推进,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思想引领深入人心,技能提升成效显著,权益保障坚实有力。面向“十五五”,曲靖市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共治、精准施策、全域创新的改革模式,努力让每一位产业工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奋力推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曲靖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张雯 通讯员 李琳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