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基层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宣威市以党建引领促进黄豆腐产业发展——

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黄豆腐制作车间。 本报通讯员 赵雄飞 摄

近年来,宣威市探索党委走在产业链前、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群众嵌在产业链中的发展路径,推动黄豆腐特色产业从作坊式生产走向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黄豆腐年产值从8000万元跃升至2亿元,带动46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485元,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宣威黄豆腐制作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姜黄浸染工艺和“云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拴着卖”的地方特色闻名,它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承载着农耕文化记忆的地方特色产业。然而,长期以来,宣威黄豆腐产业面临生产分散、标准不一、品牌效应不强等发展瓶颈。为了做大做强黄豆腐产业,宣威市以党建引领促进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培育地方特色品牌。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黄豆腐主产区倘塘镇党委主动靠前服务,将181个党总支(支部)与黄豆腐产业深度绑定,依托3家龙头企业、18家合作社,以及300余家庭作坊等,组建“黄豆腐产业联合党支部”,把党员农户、技术骨干、企业负责人纳入支部管理。明确各级党组织在产业规划、政策对接、标准制定、品牌打造等环节的职责,形成党委统筹全局、支部牵头落实、党小组攻坚克难、党员示范带动的工作格局。

为破解产业链条短、资源分散等难题,镇党委发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通过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打造6万亩标准化大豆种植基地、100亩大豆选育示范基地,以及30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先后整合项目资金5600余万元,建成黄豆腐产业园和交易中心,支持产业种植、加工、品牌打造、销售、冷链物流等全链条发展,形成产业闭环,年产能达1500吨,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行列。

倘塘镇黄豆腐产业联合党支部坚持标准导向,联合产业联盟、专家工作站同向发力,制定《倘塘黄豆腐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建立微生物指标、感官标准、包装规范三级质量体系,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实操开展标准化培训23场,培训超4000人次,让传统作坊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使产品色泽、形状更加美观,质量稳定可控、制作环节可溯可查,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和舒心。

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产业联合党支部深挖倘塘黄豆腐非遗内涵,将“云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拴着卖”等广为人知的传统元素,巧妙融入品牌建设,成功申请注册商标1个、专利2个,推进“黄豆腐”国家地理标志申报认证,持续擦亮金字招牌。同时,产业联合党支部以“云贵五城”区域文旅联盟为载体,提出建设黄豆腐历史文化小镇及特色街区规划,打造集豆腐制作体验、美食品鉴、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党员电商服务队打造5个粉丝超10万的本土主播账号,依托抖音、淘宝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本地特产走向全国。

村党总支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服务指导,带动群众深度融入产业链、共享发展成果。在种植端推行订单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大豆收购协议,明确保底收购价并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带动1000余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实现土地租金、务工工资、溢价分红三重收益,户均年增收3440元。在加工端助力群众就业,龙头企业引进3条现代化生产线,建成2000吨产能的豆制品休闲食品生产线,常年吸纳1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360余家作坊通过灵活用工带动20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增收。针对监测户、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党员包户开展帮扶,上门讲解小额信贷政策,协助361户农户申请小额扶贫贷款1938万元;技术能手“一对一”开展技术指导,带动3500户困难群众掌握加工技术;龙头企业、合作社设立“爱心岗位”,优先吸纳易地搬迁户及困难群众100余人稳定就业。

本报记者 姜定才

  • “红色引擎”引领“黄金产业”

  • 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 花田寻芳 匠心守味

  • 报头

  • 寻甸县推行“派驻村长”制度

  • 西山区以优质社区服务激活“银发力量”

  • 富源县墨红镇:白芸豆带富小山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