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抗战记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二者融合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与当代价值,旨在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让深厚的历史记忆通过鲜活的非遗技艺得以永续传承,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云南非遗技艺与抗战记忆融合的历史渊源。云南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傣族剪纸以精巧细腻的刀法和丰富图案展现民族智慧;腾冲皮影制作技艺精湛,蕴含匠人心血;白族扎染通过独特工艺形成古朴典雅的图案。这些非遗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是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抗战大后方和重要战略通道。滇缅公路的修筑是重大历史事件,20多万各族民众用8个月时间抢修完成这条“生命线”。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3200多名机工投身物资运输工作,许多人献出宝贵生命。这些历史事件构成了云南独特的抗战记忆,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抗战时期,云南各族民众在参与抗战过程中,本土非遗与抗战活动相互交融。劳作之余,民众通过传统音乐、舞蹈等形式鼓舞士气,非遗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撑。抗战胜利后,相关事迹又成为非遗创作的新素材,部分作品开始融入抗战元素,以艺术形式记录历史,形成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云南非遗技艺与抗战记忆融合的表现形式。一是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傣族剪纸动画《滇缅公路·爱国记忆》以滇缅公路修筑为背景,运用剪纸艺术独特造型,生动展现云南民众修筑公路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的感人故事。作品将传统平面艺术转化为动态影像,让抗战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腾冲抗战题材4D皮影戏创新融入动漫、科技元素,增加荧光皮影和影子皮影等表演形式,运用全息互动投影技术,为观众带来立体环绕的观影体验。通过皮影独特表演,再现抗战时期战斗场景和军民生活,展现腾冲人民的英勇精神。二是文创产品的创意表达。基于傣族剪纸艺术开发的抗战主题文创产品包括书签、明信片等,将剪纸艺术与抗战元素结合。抗战英雄人物剪纸形象的书签兼具实用性和教育意义;滇缅公路剪纸作品明信片配以历史介绍,成为传播抗战记忆的有效载体。腾冲皮影开发了摆件、挂件等文创产品,部分作品融入抗战元素,以皮影雕刻风格呈现经典人物形象和战斗场景,既保留艺术特点,又赋予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彝族刺绣和白族扎染等技艺也应用于抗战主题文创产品,刺绣手帕、钱包等产品采用抗战元素图案,白族扎染制作抗战主题家居用品,通过独特图案营造历史文化氛围。
云南非遗技艺与抗战记忆融合的重要价值。一是促进非遗技艺传承创新。非遗技艺与抗战记忆的融合为传承创新提供新动力。抗战题材的融入拓展了非遗表现领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为更好表现抗战内容,非遗艺人不断创新技艺手法,推动非遗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二是丰富抗战记忆传承载体。非遗的融入,极大丰富了抗战记忆的文化载体。非遗的艺术表现力与民众参与性,使抗战记忆从静态呈现转变为动态表达。通过非遗传承活动与历史教育结合,参与者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实现沉浸式教育。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种融合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开发非遗抗战文创产品、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形成新文化产业链,文创产品开发带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发展,主题活动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为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四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在多民族聚居的云南,这种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各民族共同参与非遗创作和抗战记忆传承,学习抗战历史,感悟民族文化魅力。
未来,云南应深化对云南非遗技艺与抗战记忆融合的研究实践,探索新融合模式和路径,让非遗技艺在传承抗战记忆中焕发新的生机,让抗战记忆在非遗技艺承载下得到更好传承,为云南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