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以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中缅两国民心相通

唐伟 曹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云南作为中缅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沿窗口,肩负着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中缅两国山水相连,友好情谊源远流长,千年交往积淀的文化纽带历久弥坚。从古代骠国乐舞赴长安,到如今边境村寨共庆佳节,民间文化一直是两国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和深厚根基。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云南需促进文化理念相通、情感共鸣相连、生活方式相融,激活民间文化交流的内生动力,为两国文化交融筑牢群众基础,让“胞波”情谊更醇厚,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文化力量。

民间文化交流互鉴是促进中缅文明交往的原生密码。中缅民间文化交流互鉴植根于千百年的交往实践,是两国文明对话的天然纽带,为当代中缅文化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一方面,中缅边境聚居傣族、景颇族等多个跨境民族,形成“共居一寨、共饮一井、共过一节”的共生文化生态,如瑞丽“一寨两国”中傣族群众共庆泼水节,生动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另一方面,作为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中缅民间商贸源远流长,茶马古道以茶易物传递制茶技艺,边境互市流通红木、珠宝并交流工艺,形成“通商即通文”的民间传统。从唐代骠国乐舞赴长安演出载入《骠国乐》,到当代中国参与修复缅甸蒲甘佛塔,两国艺术与文化遗产交流不断深化。

民间文化交流互鉴是促进中缅民心相通的核心支撑。民间文化交流是打通中缅民心壁垒、凝聚情感共识的关键路径。相较于官方外交,民间交流更具“烟火气”与“亲和力”,通过日常问候、节庆欢聚与技艺传承等质朴鲜活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进理解与认同。在云南与缅甸接壤的地区,文化交融已成为一道日常风景。泼水节期间,中缅民众齐聚芒市,以水为媒传递祝福;目瑙纵歌节上,景颇族与克钦族同胞手拉手跳起“万人之舞”,以相同舞步踏响“同根同源”的文化节拍。从跨境村寨的民俗互访,到非遗技艺的联合传承,中缅民间文化交流触角不断延伸。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互动,不仅让两国民众共享文化盛宴,更为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筑牢了最深厚的民心根基。

以民间文化交流互鉴激活中缅文化交融新动能。当前,推动中缅民间文化交流互鉴向更深层次发展,既是筑牢文化交融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首先,要依托边境区位优势,打造“接地气、聚民心”的文化交流载体。持续办好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传统节庆,融入现代文旅元素,将“一寨两国”等景观打造为交流枢纽。借鉴“澜湄木偶节”的成功经验,定期举办中缅民间艺术节、手工艺博览会等活动,持续推进中缅胞波友谊图书馆、国门书社等文化设施建设。其次,要构建“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的立体化交流渠道。线下深化“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组织民间文化代表团赴缅开展非遗展演,邀请缅甸艺人来华参与文化活动。线上搭建数字文化交流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展示两国民间文化魅力。第三,要建立中缅民间文化交流协调机制,由两国文旅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部门的作用,吸纳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学者等参与,定期会商交流计划。设立中缅民间文化交流专项基金,对跨境文化活动、非遗传承合作、青年交流项目等予以支持,深化“文化+经贸”融合机制,在边境互市、跨境电商中融入文化元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作者分别系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共云南省省级机关党校讲师;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中缅跨境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5329)的阶段性成果]

  • 报脚

  • 报头

  • 新时代理论宣讲应强化“四个注重”

  •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行动指南

  • 推动非遗技艺与抗战记忆融合彰显时代价值

  • 思想伟力领航时代 实践方略照亮前程

  • 以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中缅两国民心相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