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温宰香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健康生活日益成为共识的今天,人类文明形态正经历深刻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重构。在我国滇南雨林地区,多民族世代传承的“药食同源”理念,正是这一转型的生动体现。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雨林生态系统,融入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理念中,凝结为独特的生态伦理与生命观念,为现代人突破工业文明困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药食同源”不仅是一种饮食与医药传统,更是一种蕴含生态哲理的生存智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展现出前瞻性。这一理念既是中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源头,也是“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在地方知识体系中的具体呈现。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与文化趋同的挑战,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为我们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
一、药食同源:多民族共享的生态观与生命体系
滇南雨林民族的“药食同源”实践,不仅具有“食可充饥、材可入药”的实用功能,更构建了一套融合生态保护、健康管理与文化传承的复合知识体系。傣族的“竜林”、基诺族的“山”禁忌、哈尼族的“梯田生态”以及布朗族的自然理念,形式多样,却共同形成了“利用—保护—再生”的可持续生态机制。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多个民族在药食植物的认知与应用上,深受傣医药“四塔五蕴”理论的影响,形成了跨民族的文化共享与实践融合。
“四塔”理论作为傣医药体系的核心,将土、水、火、风视为构成世界与人体的基本要素,强调人体健康依赖于四塔的平衡。“五蕴”则从身心整体出发,涵盖色、受、想、行、识五方面,体现了傣医学“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念。这一理论不仅在傣族内部传承,也深刻影响了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民族。例如,布朗族在选用野生植物时,注重其“调风”“补水”“清火”“健脾土”的功能;基诺族在湿热季节食用香茅草、野姜以“祛风除湿”;哈尼族则常用苦凉菜、刺五加“清火解毒”。这些实践既体现了对傣族药食理论的吸收,也展现出各民族基于相似生态与文化语境的创造性转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在文化意识等方面交融。
二、多元一体的文化实践:药食智慧中的民族交融与共享
滇南各民族虽文化各异,却在药食植物的利用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交融景象。香茅草、酸角、栘依果等植物,在不同民族的餐桌与仪式中扮演多重角色,既传递着对自然的感恩,也承载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傣族的橄榄青“喃咪”、基诺族的栘依果酿酒、哈尼族的酸木瓜煮汤、布朗族的槟榔为礼,既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也是共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呈现。
以“喃咪”为例,这道常见的蘸料融合了风土与智慧,是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民族餐桌上的共同风味。“喃咪”种类丰富,如“喃咪麻克满”(番茄酱)、“喃咪阿”(芝麻酱)、“喃咪托领”(花生酱)等。其中,“喃咪麻个”(橄榄青果酱)以酸爽开胃见长,常搭配油炸食品或清爽野菜,既平衡膳食,又具祛风除湿、清火解毒的药用功效。傣医强调“因时施膳”,旱季配苦凉类清解热毒,雨季添涩味助祛湿气。这一顺应自然的饮食理念,逐渐为周边民族所吸收。各族民众在旱季共采野薄荷、苦凉叶、水芹菜,在雨季同寻木姜籽、香茅草、野花椒,不仅丰富了饮食文化,也通过共享与协作增进了情感交融,生动诠释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图景。
茶叶在傣族、布朗族、拉祜族等民族中,既是日常饮品,也是连接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的文化媒介。日常生活中,凉拌茶是各族喜爱的美食。旱季解燥热,雨季可祛湿,其配料随季节变化,植物性与动物性食材多样,风味独特,成为他们最爱的菜肴之一和舌尖上的良药。在仪式活动中,茶被视为洁净之物,祛秽消灾,不可或缺。例如,傣族和布朗族在“洗寨子”仪式中,以茶叶为礼,寓意祛除污秽、带来洁净;在婚礼、上新房等重要场合,茶叶也是祈福消灾、增添喜庆的象征。茶文化不仅体现了各民族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药食同源的共享与实践,正是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基石。它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提供了鲜活的地方知识与情感纽带。
三、从传统到现代:药食智慧的当代转化与创新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退化、知识断层与文化失真等挑战,滇南各民族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推动药食智慧的当代转化。傣族竜林生态旅游、基诺族草药文创产品、哈尼族梯田生态农业等实践,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核,又注入了市场经济与科技创新的活力。然而,这一转化过程也面临挑战。在一些旅游热点,民族传统饮食习俗被简化为迎合游客口味的商业展演;年轻一代的味觉记忆正被工业化食品重塑;与自然紧密相连的食物制作技艺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与植物相关的传说与仪式在新一代记忆中变得模糊。为应对这些挑战,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推动传统知识的现代转型。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建立傣医药传承基地、开展药食植物数字化建档、推动“雨林餐厅”体验项目等方式,实现传统知识的创新性发展。这些实践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为应对生态与健康挑战提供了方案:社区主导的保护模式、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传统知识数字化传承等,均可从中汲取灵感。“求治、求善、求真”的统一,在此体现为生态、健康、文化、经济四维价值的协同发展。正如一位傣族老咪涛所言:“如果有一天,当后辈的娃娃们不再上山寻找野菜,疾病就会在大棚蔬菜园中生长。”这种朴素的生命哲学,正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文化应答。
四、文明互鉴中的中国智慧:药食同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滇南民族的药食智慧正是这一理念的微观实践。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一理念提供了本土化实现路径。当现代性话语将“进步”简化为对传统的剥离时,滇南雨林民族仍通过“过水祛毒”“苦热相克”等烹饪技术与味觉辩证法,维系着身体与植物间的关联,守护着植物与人体间的能量通道。这些实践,构成了对现代营养学“碎片化”认知的有力补充。
在滇南雨林民族眼中,植物不仅是营养素的载体,更是生态平衡维系者。任何饮食体系都是维系生态平衡的精密机制。当单一作物取代多元雨林,消失的不仅是植物多样性,更是以味觉为纽带的文化认知体系。因此,对滇南药食植物的研究,实则是寻找文明多样性中被遗忘的智慧注脚。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植物资源保护、传统医药合作、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滇南雨林的药食智慧,以其开放包容、互利共享的特质,成为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桥梁。例如,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共享的“毫雅”(药食同源)理念,为跨境健康合作与生态治理提供了文化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交流理念,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态智慧。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中国的药食同源智慧能够为世界所共享。滇南雨林民族的药食同源智慧,不仅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之共生;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其焕发新生。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场发轫于雨林深处的“绿色革命”,正以其古老而崭新的生命力,为世界提供一种东方范式。
从雨林到餐桌,不仅是一条食物的旅程,更是一场文明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中国古老的生态理念,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在今天,这一理念值得我们珍视、传承与创新。
(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雨林风物志:民族智慧里的药食同源》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