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石磊
87年前,当西南联大的校歌在滇池和南湖的碧波旁久久回荡,滇南的红土地上,千年不熄的建水紫陶窑火熊熊燃烧;当细腻的陶土在匠人手中化作世间温润的器物,“国立西南联大”承载着厚重的思想,在抗战的滚滚风烟里升华成历史永不磨灭的印章。
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生而不凡,他们来到世间总是会给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895年,向逢春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碗窑村,这位出身武举世家的制陶大师,用毕生的岁月推动着紫陶从实用器皿向艺术品的蜕变。他改良的汽锅,把实用主义与文人雅趣熔铸一炉,其作品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书画、细腻的色泽被誉为“向氏三绝”。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建水紫陶以“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独特气质,在万国博览会上捧回美术大奖。五年后,时传“价同黄金”的建水紫陶将与另一群来自千里之外的人发生了命运的交集。
1938年,距离建水百公里外的昆明和蒙自,西南联大的师生正经历着艰难的文明“重塑”,“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这是一次用文化血脉与侵略者的铁蹄赛跑,在西南边陲的荒烟蔓草间,用黑板和粉笔构筑起抵抗的长城。特别是在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沿着滇越铁路迁至蒙自后,教室在海关旧址大楼的红瓦黄墙间,宿舍是蒙自开埠时期最豪华的西式建筑——哥胪士洋行。闻一多、陈岱孙等10余位教授在此居住,楼上的百叶窗后,闻一多足不出户专注学术,留下“何妨一下楼主人”的佳话。国难当头,却挡不住陈寅恪在此讲授“魏晋南北朝史”,钱穆完成《国史大纲》初稿,冯友兰则在庭院的桉树下构思《贞元六书》。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守护着文化的火种,他们用知识的刻刀,在破碎的山河上雕琢出文明的年轮。
1940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博士赵元任先生,应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聘请将赴美任教。临行前,我国近现代教育家蒋梦麟先生赠他一只特制的建水紫陶气锅,锅身刻着“故国可家”四字。这只气锅后来漂洋过海,在加州的厨房升起腾腾蒸汽,将万里之外的滇味鸡汤,熬成游子最牵肠挂肚的乡愁。气锅中间的空心管,引蒸汽而上,恰似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将千万师生的赤子之心,凝聚成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柱。此后,联大师生以得到一件建水紫陶作品作纪念的行为蔚然成风,尤其能保留一件向逢春制作的陶器更是难能可贵的收藏佳品,那些绘着松竹的建水紫陶器皿,既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流动的抗战宣言,上面刻有“还我河山”“抗战到底”等字样。
在昆明和中孚老师的淡庐书斋,一只蒜头形紫陶花瓶静静陈列。瓶身嵌着古拙的梅花,题款“振作精神”,落款“益之制于建水军次一九四三年十一六”,瓶底盖着向逢春的钤记。据考证,这是一位联大学生从军后留在蒙自机场的遗物。当年,数千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有的成为飞虎队翻译,有的奔赴滇西战场,他们行囊里盛着紫陶器皿,盛着家书,也盛着未竟的学术梦。
站在联大旧址的木棉花树下,看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那些曾被战火淬炼的陶土,那些在窑火中涅槃的器皿,与西南联大的砖石校舍一样,早已超越了物质的存在,它们是文明的载体,是精神的象征。向逢春们用双手赋予泥土以灵魂的“工匠精神”,联大学子们用信念赋予时光以度量“文人风骨”。这两种精神,如同紫陶的阴刻阳填,在历史的陶坯上,共同描绘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脊梁——坚韧如陶土,刚毅若青松,在岁月的窑火中,煅烧出永恒的文明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