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以往,“九龙治水”的现象在环境保护领域多有发生。岸上归环保,水里归水利,地下水归国土,不同行政区域存在权责交叉,导致治理资源分散、责任虚置,河流顽疾久治难愈。思茅河的早期治理就曾面临这样的挑战,但如今,已实现了全年水质稳定在Ⅳ类的跃升,观察其蜕变过程,核心在于一个“联”字。
联合,首先是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系统治理。通过成立普洱市莲花乡断面脱劣攻坚领导小组,构建起思茅区为主体、市级部门协同的指挥体系。21个市级部门、7个街道和42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通过“党建+河(湖)长制”联席会议整合起来。纵向建立统一规划管理机构,横向推动水利、环保、农业等多部门从“各管一段”转向信息互通、行动协同,真正实现了从“分散治理”到“统筹治理”的深刻转变。
联合,也体现在执法与监督机制的创新。通过建立“河(湖)长+检察长+警长”的“三长”机制,并聘任百名“民间河长”,形成了“河长领办、检察长协办、警长联动、民间督办”的治理网络。这一机制改变了以往执法力量分散、威慑不足的局面,推动河湖保护从“单打独斗”升级为“联合作战”。
更为重要的是,思茅河治理的“联合”已拓展为政府、市场与公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企业通过参与绿色产业为治理注入可持续动力;民间河长与志愿者构筑起社会监督的“毛细血管”。这种广泛参与的“联合共治”,让水环境保护从政府的“责任清单”真正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共识,汇聚成守护一湾清流的磅礴力量。
思茅河的治理经验启示我们,治水之要,首在破“独”、贵在求“联”。既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系统治理,也要打通司法环节强化执法联动,更要打开公众参与通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当治理从“分段而管”迈向“全域统筹”,从“政府独奏”转向“社会合唱”,清水才能持续长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