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近年来,多地旅游景区完善票务规则,实行“一票游多日”,即购买一张门票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多次到景区游玩,满足游客“过夜游”“深度游”等需求。
过去,“门票经济”主导下的景区运营,往往将游客数量视为唯一指标,单日有效的门票制度无形中催生了“赶场式”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表层,难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一票游多日”的推行,赋予了游客行程安排更大的灵活性,让游客得以从容品味地方风物,从观光客转变为“临时居民”。
当游客不再受限于一日打卡,其消费场景便自然从核心景区向周边区域扩散。广西A级景区实施“一票3日使用制”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显著增加,带动了吃、住、行、购、娱等综合消费;黄山风景区通过“多次进山”政策,促进了山上山下协同发展。这反映出,景区主动让利门票收入,换来的可能是整个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增值。
不过,“一票游多日”绝非一改就灵的万能钥匙。它对景区的承载力、管理精细度和区域整体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平衡淡旺季客流、保障游客多次入园的体验品质,都是现实挑战。此外,其最终成效取决于能否实现从“门票让利”到“价值共创”的跃迁。这需要各地系统整合资源,挖掘独特文化IP,打造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当景区告别对“人头费”的依赖,让游客因为值得品味而留下,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算真正步入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