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关切中找消费增长点
《人民日报》:群众的民生需求里,蕴藏着非常可观的消费潜力。“一老一小”照护难、社区买菜不够便利、休闲锻炼缺少好去处……解决好这些“挠头事”,恰恰是开辟消费蓝海的关键所在。民生痛点的破解过程,往往能成为消费潜力的释放过程。吉林长春朝阳区重庆街道光明社区,为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难题,打造“幸福餐厅”,不仅让居民受益,还培育出稳定的社区餐饮消费链条。陕西宝鸡渭滨区金陵街道,根据收集的100余条居民诉求,打造出养老、托育等27种业态,既填补服务空白,又带动了周边6个社区4.5万人的日常消费。以优质服务、丰富业态满足居民所需,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商家的“服务清单”,民生的“心头暖”就会成为消费的新热点。
让乡村特色资源持续增值
《光明日报》:各地积极探索和开发乡村潜在优势,在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激活了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但也存在“内卷式”竞争问题,影响着乡村产业发展成果的可持续性。因此,一方面,要整合乡村特色资源,消减对乡村特色资源利用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要突破单一村庄的发展局限,形成片区化、组团式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抱团发展”优势,以区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的若干村为基本单元,对片区内土地、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和优化配置。通过“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发展模式,将“一村之变”逐步发展为“一域之变”,不断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