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双十一”购物节是观察消费新动向的一扇重要窗口。从美妆护肤到服饰家居,从非遗文创到潮玩手办……今年“双十一”,国潮消费在电商平台脱颖而出,展现出火热的新图景,也引领着消费新趋势。
“双十一”购物节的消费数据,再次印证了国潮的强劲爆发力:服装品牌前十中国货占据九席;京东新中式品牌成交额数倍增长;非遗铸铁锅在抖音销量同比飙升127.9%。从美妆护肤到潮玩手办,从非遗文创到国风体验,国潮产品不仅装满了消费者的购物车,更成为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这场消费热潮的背后,是传统文化觉醒与现代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书写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叙事。
国潮“热”,根源在于文化自信的深度觉醒。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传统IP的创新,国潮产品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让文化自信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当北京的余女士为永康非遗铸铁锅的传统技艺买单,当“80后”沉醉于哪吒手办的文化内涵,当年轻人在喜茶岭南风门店感受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这些消费偏好体现的是大家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不再是抽象的文化自豪感,而是转化为具体的消费选择——消费者愿意为老祖宗的智慧付费,为蕴含文化寓意的产品买单,为契合东方审美的生活方式驻足。
如果说文化自信是国潮的精神内核,那么产业创新就是其蓬勃生长的坚实根基。朱炳仁・铜将铜雕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的“悟空如意金箍笔”成为爆款;潮玩品牌以精细工艺赋予传统IP新生命力,让哪吒、悟空等形象风靡市场;“文化+科技”“文化+生态”的融合模式,更推动国潮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跨越。老字号焕发新生,新品牌崭露头角,文创、非遗与智能制造相互赋能,形成文化赋能产品、产品传播文化的良性循环。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设计与工艺上,更延伸到各种消费场景——汉服妆造、国风酒店、文博打卡等新中式消费,让国潮从“买买买”升级为一种生活方式,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国潮消费的持续升温,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但热潮之下,商品同质化、创新乏力等问题仍不容忽视。要让国潮真正成为“全球风尚”,既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原创设计保驾护航;也需要建立行业规范与评价标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更需要企业深耕文化内涵,加强跨界融合与技术革新,摆脱符号化、表面化的创新困境。唯有如此,才能让国潮产品既保留文化基因,又兼具现代品质,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