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别让假羽绒寒身又寒心

龙敏飞

近日,《央视财经》报道部分网售低价羽绒服存在“以丝代绒”造假的情况,“羽绒服造假”“毒羽绒服”“羽绒服充绒量”等话题登上热搜。11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向河北省、江苏省、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出挂牌督办通知书,对3地查处整治制售假冒伪劣羽绒制品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广告语里总说,“一件羽绒服温暖一个冬天”,但现实中的“温暖”,却可能“打骨折”了。近段时间,羽绒服的负面新闻不少,“7万件羽绒服含绒量为0”“造假童装羽绒服两月卖出6万多件”“售价159元的鹅绒服在直播间一晚卖出1.2万件”等话题冲上热搜的同时,不仅揭开了羽绒制品造假的画皮,更赤裸裸地打了“温暖一个冬天”的脸。

作为多数人过冬的必需品,羽绒服造假乱象影响深远,背后原因值得深究。一方面,这跟国标升级、成本上升有关。2022年4月起实施的《羽绒服装》新国标在提升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羽绒服的生产成本,这给造假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些商家直接通过天花乱坠的话术不断“收割韭菜”。另一方面,这跟监管不严乃至监管缺失紧密相关。在记者采访中,有商家称,监管严的地方就发正规的货,监管不严的地方就发充丝的货。这就是赤裸裸的讽刺。

制售假冒伪劣羽绒制品,不仅违法且危害重重。从法律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多部法规,均明令禁止这种掺假、售假的行为。从危害上来说,造假的羽绒服大多跟添加廉价的飞丝有关,飞丝中的粉尘不仅很难去除,而且很容易溢出,易导致哮喘患者复发或诱发过敏性鼻炎。此外,若飞丝没有做消毒处理,还可能藏有大量细菌。总之,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局不仅会伤害消费者的信任、搅乱行业生态,甚至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和安全保障需求,遏制假冒伪劣羽绒制品乱象势在必行。对企业和商家来说,依法诚信经营是底线,不违反法律法规是红线;对监管部门来说,不仅要延伸监管触角、扩大监管范围,更要举一反三,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让造假售假者受到应有的处罚,以形成必要的倒逼效应;对电商平台来说,要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不能给主播们信口开河的机会,尽力当好“守门员”的角色;对消费者来说,同样应提升自我防范意识,不能贪小便宜,要选择正规品牌,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只有形成各相关方治理的合力,才能让假冒伪劣羽绒制品无处遁形。

羽绒服造假,寒的不只是消费者的身体,还有消费者的信心。衣食住行看似平常,实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只有从根本上强化法治约束、加大监管力度、整顿行业生态,才能重塑市场秩序,让消费者真正穿上“温暖一个冬天”的羽绒服。

  • 报头

  • 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 “调研一问就说好”可不行

  • 超纲证明当休矣

  • 摆脱数字囤积的束缚

  • 下期介绍

  • 警惕“镜头侵犯”行为

  • 别让假羽绒寒身又寒心

  • 微看点

  • “洋果子”变土特产大有可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