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搞活特色农业 解锁增收密码

话题

当前抢险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围绕“建设好家乡,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历史命题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怎样加快发展咖啡产业?6月5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州长刘雪松率队做客“金色热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多地受灾

抢险救援工作正有序开展

5月24日起,受季风气流影响,怒江州出现连续降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暴雨,造成道路、房屋、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目前,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截至6月4日16时,全州受灾群众达4389户15263人,现场转移安置群众1216户4070人。全州未接报人员伤亡情况。”刘雪松介绍,灾害发生后,州委、州政府第一时间就群众转移、应急抢险、隐患排查等工作作出安排。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扛牢主体责任,树牢底线思维,全力组织抢险救灾。截至目前,全州共投入应急救援力量28428人次,应急车辆1661台次。

刘雪松介绍,全州切实做好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强化“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应急广播、预警预报、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发布紧急预报预警,先后发布预警预报提示6期,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9期,推送预警短信6.49万条。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发布的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再次通知受灾群众,严格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叫得醒、有回应;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利用无人机航拍照片前后对比、影像图核对、实地踏勘等方式,对重点地区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检查,共排查隐患点1287处,除险62处;及时组织群众避险转移安置,组织县乡村各级干部、网格员、民警等力量,对受威胁区域的群众进行逐户排查,有序组织群众转移,确保应转尽转、不漏一人,全州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16户4070人,并依托“1262”机制成功避险5起,确保了群众第一时间及时避险转移;全面做好物资保障和供应工作,州、县紧急联动,全面做好物资储备和调拨工作,全州共计储备救灾物资77599件次,各类生活物资储备充裕。目前,已组织各类物资调拨灾区,确保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全面保障。

建设家乡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围绕“建设好家乡,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历史命题,怒江州具体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

“怒江州始终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刘雪松表示,全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扛牢“第一责任”,聚焦农民和集体经济“两项收入”,紧盯监测对象和重点区域“两个重点”,狠抓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工作”,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增收,筑牢祖国西南边陲安全防线。

怒江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祖元介绍,围绕“建设好家乡”,怒江州强力推进乡村建设,先后建成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7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持续加强农村“水电路讯”基础建设,全州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通邮,30户以上自然村硬化路通达率为90.34%,4G网络覆盖率达98.56%。义务教育学校和一村一幼覆盖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村级卫生室和执业乡村医生全覆盖,实现小病不出村。农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便利度显著提升。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

针对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刘祖元作了进一步介绍,怒江州坚持把促农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增收行动:一是抓就业促增收。全州26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20万人以上,15万脱贫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以上。不断加大就业帮扶车间扶持力度,持续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促进群众就近就业。二是抓产业促增收。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集中力量打造了草果、咖啡、中药材、特色畜禽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后发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资源型小资产向富民型大产业转变。三是抓创业促增收。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十小创业”,支持群众发展小民宿、小商店、小果园等。目前全州创业试点共有1608个,助力每户月增收2000元以上。四是抓消费帮扶促增收。与上海浦东、中交集团等地方和企业建立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制,让品质优良的怒江“土特产”进入广阔的大市场。同时,由挂联单位工会针对农户开展消费帮扶,2024年全州消费帮扶销售额达3.1亿元以上。五是抓集体经济促增收。实施“稳收入、优结构、实打实、可持续”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23年以来,全州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20万元。2024年全州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亿元,有17个村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价值突围

咖啡豆成群众增收“魔力豆”

“种植咖啡能达到家庭收入的50%左右。”怒江咖啡主产区泸水市的咖农李成康说,虽然这两年咖啡价格有所提升,咖农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但是因为山地缺水、管理粗放、采摘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咖啡挂果后出现干果的情况,使不少缺乏技术指导的农户不敢扩大种植面积。

2020年,为了推动咖啡产业发展,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成立了泸水玉光农林开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种植管理和销售,聘请农业专家到村里指导,咖啡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近几年,在合作社带动下,周边的种植户纷纷加入,合作社成员扩展到了336户,种植面积扩大至6200多亩。但在逐步增收的同时,大家也看到了怒江咖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缺乏精深加工、价格提不上去的问题。

“作为全省优质咖啡的新植区,怒江咖啡产业在‘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刘祖元介绍,近年来,怒江州狠抓7个关键环节,促进“品种优良化”“产品精品化”。一是抓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林咖、果咖、粮咖等协同发展,目前全州咖啡种植面积达3万亩。二是抓良种推广。铁皮卡、瑰夏、云咖2号等优良品种推广率达70%。三是抓精深加工。建成投产标准化精深加工厂3个,精深加工率从零提升到33%。四是抓品牌建设。打造了秘境峡谷、阿克比、啊客哆咪、怒小咖、伽岸等一批优秀本土咖啡品牌。五是抓主体培育。培育了阿克比、啊客哆咪等本土企业,招引景兰、佐园、比顿等行业知名企业落户怒江。六是抓融合发展。“粒述咖啡庄园”获评省级“十大精品咖啡庄园”,依托20个农旅融合示范村建设,打造独属怒江的咖旅体验。七是抓利益联结。州、市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开展良种苗木补贴,在咖啡种植、采摘、初加工等用工时节,优先聘用1700多名乡村公益岗,帮助老百姓就近就业。

下期介绍

上线单位: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上线时间:6月12日12∶00-13∶00

参与方式:

云南广播电视台:

0871-96100

云南日报、云南网:

http://www.jinbifun.com

收听收看:

“七彩云端”客户端每周四12:00—13:00直播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FM105.8,AM576)每周四12:00—13:00直播

云南日报每周《观点视点》版专题刊载

云南网(www.yunnan.cn)每周四同步开播,往期节目滚动展播。

本报记者 李翕坚

  • 报脚

  • 报头

  • 搞活特色农业 解锁增收密码

  • 跨村联建重在实效

  • 沉浸式调研值得倡导

  • 警惕“全脑开发”骗局

  • 整治非急救转运乱象

  • 让哈尼梯田水系统润泽不息

  • 微看点

  • 以多元化书店赋能城市生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