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3公里路程被索要1800元;800公里路程被加收“设备费”“冰袋费”等额外费用,总价高达8400元……近日,多起“黑救护车”天价收费案例被曝光。这些车辆设备简陋、人员无资质,甚至存在套牌、非法改装等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影响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开展整治行动,但“黑救护车”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医疗转运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临终患者返乡、跨区域转院等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常规渠道无法满足,很多患者家属只能被迫求助民营救护车,其中就有不少“黑救护车”。
此外,非急救转运涉及卫健、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但现行法律未明确牵头单位,“九龙治水”容易出现监管盲区。比如卫健部门无权处罚非法营运,运管部门又缺乏针对特殊车辆的执法依据。更关键的是,非急救转运的行业准入标准缺失,不少“黑车”通过挂靠民营医院、伪造资质等方式游离于监管之外。
治理这一乱象,既要划定监管红线,进一步明确非急救医疗转运的车辆标准、人员资质、收费上限等;也要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由卫健部门牵头,公安、交通、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治理,对民营医院挂靠车辆实行台账管理,严查车辆脱管、私自接单等行为。此外,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非急救转运市场规范化建设,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合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挤压“黑救护车”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