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哲
近年来,为破解乡村发展中的组织弱化、资源分散、动力不足等难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跨村联建模式,推动乡村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
而现实中,跨村联建容易陷入“物理拼盘”误区:有的将联建简单等同于“并村”,联建后村级组织仍是各开各的会、各管各的事,有时因权责边界模糊还会引发多头管理和相互推诿;有的在产业联建中空喊集群口号,缺乏统一规划和产业协同;更有甚者仅仅满足于台账完备、联席会议等表面文章,完全忽视党组织凝聚力提升、产业深度融合、乡村协同治理等实质成效,最终让联建成为“牌子挂一起、工作各干各”的形式主义……以上种种不仅背离联建初衷,更有可能消耗基层发展动能。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重形式轻内涵的错误政绩观在作祟。部分干部认为“合并几个村、挂几块牌子”能彰显工作力度,却不提前摸底分析各村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联建机制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是重部署轻落实的工作惯性在发酵,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措施时轰轰烈烈,配套的党建指导、资源盘活、技术支持等“后半篇文章”却迟迟跟不上,最终陷入联建容易联动难的尴尬境地。此外,跨村联建缺乏科学的议事规则、利益分配机制和考核导向,容易出现“大村说了算、小村靠边站”的失衡局面,挫伤基层参与联建的积极性。
跨村联建的目的在于释放“1+1>2”的联动效应。跨村联建应坚持因村制宜,根据各村产业关联度、地理相邻性、文化认同感等因素科学组队;将党组织凝聚力提升、产业链延伸、治理联动等目标任务细化为可落地的具体项目;建立多元评估体系,将党组织战斗力提升、村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让跨村联建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