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间,一首浸润着古典韵味的中华诗歌正在徐徐书写。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步伐。这里,山绿水清、村落井然,获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多项荣誉,还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传统村落是乡愁的载体,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守护民居原状、村庄原貌、生活原态,更要留住那份独有的诗意。而古生村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古生村的蜕变,以生态优先为基石。建设环湖截污工程管网,将生活废水尽数纳入,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私搭乱建、污水横流等乱象成为历史,洱海廊道和亲水岸滩成了崭新的风景线。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推进,古生村的人居环境也迎来蝶变。村落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三线”入地,村中心广场、幼儿园等公益场所拔地而起,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与民族特色的居住环境。围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规划,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相继落成,乡村旅游面貌焕然一新。组建“洱海卫士”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活动,村民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守护家园的主力军。
生态保护不仅要有决心,更要融入科技力量。2022年2月1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与大理州政府共同成立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落户古生村,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借助研究院和科技小院的科技力量,古生村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品牌,培育“云粮·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和“古生牌”粮油等绿色农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增产增值,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4万余元。
“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正在生态农田劳作的古生村村民李海妹说,她们是吃旅游饭的,吃旅游饭首先要有一个好生态。
基于良好的生态基底,古生村全面推动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目前,古生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游、现代农庄、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已初显成效,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兴旺,村里已经有30多套房子出租给外地人经营民宿。
传统建筑是留住乡愁的硬件。古生村历史可追溯至南诏国时期,底蕴深厚。该村现有446户1842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整治违建”工作思路,编制古生村省级示范村规划、村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严控新增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完成70户村民家庭院落风貌整治,并挂牌保护“乡愁小院”等7户白族民居古院,实现村庄风格、风貌整体统一。
现在,行走在古生村,时光仿佛已经静止,而一切又是那么崭新。“古生村商业味淡,是一个更本地化的村庄,每天来走走逛逛十分惬意。”来自武汉的独立制片人杨凯智说。很显然,“本地化”就是一种浓浓的乡愁。2024年,古生村全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全村年旅游总收入近1200万元,村集体收入45.06万元。乡村旅游成效明显。
“碧海澄清,万象回春歌盛世;雨露滋润,生灵获福乐升平。”古生村龙王庙的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这个千年古村在洱海保护治理大背景下,村民生活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凭借“内外兼修”的颜值、“科技狠活”的不断助力,千年古生村正日日“逆生长”,村民的幸福感如同村中心的老榕树,根系扎得越深,枝叶愈发蓬勃。本报记者 黄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