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体育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高校健美操课程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广泛关注。深入研究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推动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以文化资源挖掘筑价值基石,深化健美操课程育人内涵
通过挖掘地域民俗舞蹈、红色经典舞蹈等文化资源,将其动作元素提炼、改编为健美操组合,可丰富课程的育人内核。例如,可将胶州秧歌“扭、韧、脆”的体态特征融入健身健美操的柔美编排,让学生在肢体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精神——既有对生命活力的礼赞,也有集体协作的智慧。在音乐选择上,要突破常规,采用经典民乐、戏曲选段作为健美操伴奏,如用激昂的《十面埋伏》琵琶曲搭配有力的健美操动作,或是以温婉的江南丝竹配合柔美步伐,让学生在韵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
创新课程设计需另辟蹊径,通过构建文化主题模块实现教学跃迁。如以地域文化为基点,构建“地域文化健美操”模块——将地方风物解构成肢体语言,如编排融合剪纸镂空意象的波浪手位,或模拟皮影戏光影变幻的队形调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风貌。此外,鼓励学生担任文化策展人,自主挖掘地方志中能够与健美操相结合的内容,如将侗族大歌的声波律动转化为胯部摆动轨迹,把徽派建筑马头墙的飞檐翘角解构成手臂伸展角度等。这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更能将文化认同与审美素养的培育自然渗透于学习中。
以技术赋能整合搭资源桥梁,锤炼学生健美操专业素养
一方面,高校可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具体来说,需要教研团队定期将名师课程、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等上传至平台对应分区,方便学生随时查看学习。在平台的互动社区,鼓励学生在线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训练经验,并把讨论后没解决的疑难问题反馈给教师,获取专业解答。另外,还可引入直播技术,对接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健美操大师分享、赛事直播解说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其健美操专业素养。
同时,借助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在健美操课程中配备VR设备,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虚拟场馆中和虚拟陪练人一起训练,感受大型赛事现场的氛围,增强训练的代入感。此外,利用AR技术可以把虚拟的标准健美操动作叠加到现实场景中,学生通过扫描特定标识即能实时对比自己的动作和标准动作的差异,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对动作细节的理解。
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资源匹配系统的研发优化,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将更多精力投入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系统能够通过日常收集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的动作数据、心率、体能消耗等信息,构建每位学生的能力画像,从而定制进阶训练方案。
以实践创新驱动激发展动力,拓展课内外协同育人场景
在推进健美操课程的实践教育时,高校应和周边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健美操公益教学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在传播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借助健身企业、赛事策划公司的力量,为学生争取参与商业演出、赛事筹备与执行的机会,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
在校内,鼓励社团联合举办“健美操创意实践周”,让学生以团队形式,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流行文化元素,进行健美操创编与表演;可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健美操比赛,设置不同主题和赛制,如“双人协作赛”“即兴创编赛”等,营造竞争氛围,提升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再者,建立课内外实践评价联动机制,把学生在社区教学、企业实践、校园赛事等课外实践中的表现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从教学成果、活动效果、团队贡献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