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松 周杰
新医科建设对医学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在于推动医学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医者精神。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将其巧妙融入医学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目标,还能塑造医学生医者仁心的素养及德能兼备的能力。因此,在新医科背景下,深入探索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路径,对于培育新时代所需的医学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新医科背景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医学类专业开展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时代要求,又要贴合专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为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活动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其一,要基于新医科人才培养要求,明确思政要求。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务必与新医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紧密相连,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也要重视学生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等的培养。其二,要结合专业特色,细化思政教育目标。由于不同医学专业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制定思政目标时,需要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细化。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思政目标应当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同时强化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思政目标则需要结合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影像技术为医疗服务,确保技术发展惠及人类健康。其三,教学目标设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方面,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制定分层递进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调整思政教育的策略和核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思政学习中有所得,并实现个性化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思政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师既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本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其一,要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一方面,开展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培训,帮助授课教师深刻感知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实现从无意识向主动实践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依托所授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挖其中的思政素材,善于从医学专业知识中探寻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契合点与切入点,进而推动医学教学事业稳健前行。其二,要发挥优秀教师示范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校内示范引领。优秀教师可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会,分享自己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可开展指导帮扶,建立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机制,为帮扶对象开展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交流与辐射。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国内外课程思政相关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了解思政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及时组织校内研讨会,将会议成果及实践经验及时进行交流推广。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其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梳理医学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可涵盖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等多个维度。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挖掘生命科学背后的思政价值,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在临床医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医学史课程中,讲述医学家的医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中医的仁爱精神与探索精神。其二,融合多元文化。要探究中医文化的精髓,如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辩证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和谐统一、因人而异的哲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如在医学课程中,介绍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医学文化,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的认识。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不再是接收知识的被动者,而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其一,要推进教学方法融合。一是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思政问题,避免刻板说教。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化到践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医患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彰显思政教育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三是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活力。充分借助智慧课堂等平台,发布思政教学资源,开展线上讨论和互动,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其二,创新课堂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并注重医学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让学生能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课题基金项目“多感官一体化教学在《人体解剖学基础》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jyxm14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