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实践教学赋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

李红 张新华

新时代,数字化的浪潮正迅猛蔓延,改变着人们日常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承载着众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期许。当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相遇时,思政实践教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数字化背景下思政实践教学赋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及实施路径,可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模式创新:

数字化思政实践的形态

“云课堂+实地调研”混合式教学。“云课堂+实地调研”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线上教学及线下实践的双重优势,可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云课堂,把优质思政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可安排学生深入乡村展开实地调研,使学生切身感受乡村的发展变化,了解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实地调研期间,学生可将云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借助与村民交流、实地考察等途径收集数据和信息,撰写调研报告,给出针对性建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比如,学生可借助云课堂学习农产品电商的运营模式,并在实地调研中与当地农民合作,帮助其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这样既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为乡村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支持。

“数据分析+精准帮扶”实践路径。数据分析技术于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就乡村的产业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情况及资源分布情况等展开分析,进而精确掌握乡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依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在实践进程中,学生可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剖析市场需求及竞争态势,为乡村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产业提供精准帮扶,提升乡村振兴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可依托数据分析监测帮扶效果,及时对帮扶措施作出调整,提高帮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乡村文化”传承模式。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途径。在思政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数字技术运用于乡村文化传承项目中,让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实践能力,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乡村文化传播形式。比如,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将乡村文化传播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乡村文化呈现形式。比如,在乡村文化传承项目中可引导学生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沉浸式学习乡村文化。

实施策略:

构建“三维赋能”体系

主体维度:师生——村民数字素养共育。要实现数字化思政实践教学对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重点在于提升师生及村民的数字素养。学校可开设面向师生的数字技术培训课程,以此提高其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能力;组织师生走进乡村,举办数字技术普及活动,向村民传授数字设备的使用方式、网络安全知识及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技能。比如,开展“数字乡村”或“数字新农人”培训课堂,鼓励师生与村民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使村民真切体会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为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空间维度:线上线下实践场域融合。打造“线上+线下”实践场域,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空间与渠道。在线上,可构建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整合乡村振兴相关教学资源、实践案例及数据信息,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和实践的优良环境。比如,开发虚拟乡村实践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各类场景,开展实践操作并进行决策。在线下,可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志愿服务、产业帮扶等实践活动,把线上的理论学习和虚拟实践同线下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时间维度: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是长期工程,数字化思政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构建起长效跟踪机制。当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后,要持续留意学生在乡村的发展状况,定期对学生及帮扶对象进行回访,以此了解实践项目的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依据跟踪反馈得出的结果,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持续完善实践项目设计。同时,关注学生在实践进程中的成长与发展,为其提供持续的指导与支持,鼓励其把在乡村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成果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思政实践教学与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在数字时代背景之下,思政教育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转型契机。思政教育应主动构建"数字+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开设乡村数字治理案例分析、智慧农业技术实践等特色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与跨学科创新能力。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搭建“数字乡村实验室”,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乡村产业规划,借助物联网平台监测农业环境数据,通过短视频电商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实践方案。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培育既懂数字技术又具乡村情怀的新型人才,更能推动形成“技术赋能—文化浸润—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使青年学子成为乡村文化繁荣的传承者、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者,最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构筑坚实的思想根基与文化支撑体系。(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 报头

  • 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 算法治理视域下灵活就业者劳动权益的法治保障

  • “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思政实践教学赋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

  •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