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7月14日,有关媒体报道《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2023—2030年)》文本存在个别段落抄袭情况。经核实,该信息基本属实,县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将及时修正发布,加强公文审核把关。
广西平乐县政府森林防火规划照搬湖南安化县水文描述的荒诞剧,揭开了公文写作领域抄袭的顽疾。当“平口镇”“小淹乡”这些异乡地名赫然出现在漓江之畔的行政文书中,人们恍然发现,在某些公职人员的笔下,不仅流淌着文字的复制粘贴,更涌动着形式主义的暗流。个别公职人员将网络素材当作万能模板,导致公文同质化的背后,更折射出调研的缺位与思考的缺席。
党政文件并非一般性的普通文稿,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与社会公信力。文风反映出政风,不能只把文件抄袭简单看作是文风问题,其背后的作风弊端和责任缺失值得深度反思。
矫治公文抄袭,不能止步于撤换文件和追责个人,而是要构建起长效治理机制。技术层面应建立公文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地理信息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审查;制度层面需完善责任追溯体系,将公文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实行“谁起草谁负责、谁审核谁担责”的追责制;更为重要的是重塑务实担当的机关文化,将调查研究作为公文起草的前置程序,让求真务实成为公职人员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