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云岭论坛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余国鹏

延安博文中学的大操场上,数百名学生正在排练腰鼓,他们激情四溢,让人也不禁想跟着鼓点起舞;相隔不远的宝塔区第七中学,排练腰鼓、扭秧歌的学生队伍也颇为壮观。这些学生年龄虽小,但极为认真,举手投足都暗合节奏,令人肃然起敬。在革命圣地延安的这些中小学校园中,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脉动格外强劲有力、直击人心。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不同地方的共同使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在工业化与数字化的夹缝中,一些地方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市场流失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危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走向消亡,颇为可惜。

扭转这一趋势,一个举措是加强人才队伍培育建设,从孩子抓起,从中小学抓起,壮大文化传承的活力动力;另一举措是变革传统文化项目呈现形式,让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审美标准、文化需求。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中小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宝塔区第七中学开设了81个兴趣社团,学生从七年级起可以自愿加入感兴趣的社团,由学校提供器材,每周集中排练一次;到八年级,学生又可以选择一个兴趣社团加入排练。3年下来,这些学生都学会了腰鼓、秧歌、木兰鼓等传统技艺。通过这些有效举措,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锻炼身体、纾解情绪;还让传承发展地方文化技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活力越来越迸发、社会氛围越来越厚实。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只要有人在学习、在排练、在教学,这一条从历史中流淌而来的根脉就不会停止搏动。但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应该认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有人说,“没有市场,传承给谁看。”这直接道出了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突出问题,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被市场所接受,被群众所喜爱,那就是自娱自乐,难以持久。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拥抱社会、拥抱市场,才能拥有更充沛的活力动力。如云南彝绣近年来火爆出圈,靠的就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把“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走到纽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上,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而“河庄坪村晚”将传统技艺搬上展演舞台,开场舞《陕北腰鼓》的表演者中有不少是中小学生。他们在舞台上忘情表演,如潮的观众聚拢观赏又散去,陕北腰鼓这一传统项目的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

“我从小就在学,选择学腰鼓就是因为喜欢。”一名七年级学生脱口而出的话,说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茁壮成长。

  • 冰雪训练为何青睐云南

  • 报头

  • 以党性立身做事

  • 向夏秋两季要效益

  • 改文风也要改作风

  • “野生经济”如何破局

  • 莫让抢单外挂横行

  • 微看点

  •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