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人民日报》:培养目标转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转向“技术转化成效”,培养过程更注重“生产线研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学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工程实践衔接结合的难题,成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这种转变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调整,更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正如许多学者期待的那样:未来的工程教育必须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不仅避免了产学研用对接卡在“最后一公里”,更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
以文化创新破文旅同质化之困
《光明日报》:当前,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千景一面”的顽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独特性与生命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新是活力的源泉,唯有以“破”解局,以“立”重生,方能突破同质化桎梏,成就“各美其美”的文旅发展新景象。破“形式复制”之弊,立“文化深耕”之本。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活化再生。可建立文化资源系统性梳理机制,通过学术研究、口述史整理等方式,提炼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推动文化表达创新,将传统技艺、民俗仪式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产品,让游客得以触摸真实、独特的地域文脉,让文化从“背景板”变为“主角色”。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