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成
当前,一些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整个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需持“零容忍”态度。
应该看到,这种双标并非简单的经营策略,而是触及法律底线与市场秩序的系统性风险。双标之下,食品的分量与加工流程的“缩水”更具隐蔽性,外卖分量比堂食少20%至30%是常态;加工方式也大相径庭,比如堂食烤串需炭火慢烤,外卖为节省时间则先油炸定型、再电烤2分钟;更令人痛心的是,劣质餐盒等外卖餐具的安全隐患尤为突出。食品安全背后是生命、健康安全,如此双标,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堂食与外卖“双标”是成本压力与监管难题叠加的结果,堂食供应不受时间限制,外卖却可能需要通过预制菜加热满足快速出餐的要求。平台设置的抽成机制也迫使餐饮店从食材上抠成本。更关键的是,外卖消费者对商家使用的食品原料并不知情,投诉难有证据,使商家有了可操作空间。
应对某些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差异化经营的行为,要及时从司法、平台、监管三方面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平台要在包装规范方面制定统一标准,完善抽成机制、配送时效、评分标准等;司法及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形式,通过建立跨部门信用档案、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提高违法成本等方式规范商家行为;还可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外卖骑手、内部员工举报违法商家。唯有打破信息壁垒,提高违法成本,重塑监管体系,才能让外卖与堂食回归同质同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