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吸引力
《人民日报》:市民的需求不断升级迭代,呼唤城市治理者不懈怠、不观望,及时回应。上影节期间,嘉定影剧院周边举办“非遗市集”,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中国电影120周年暨邬达克密码特展”回溯电影与城市的百年渊源……观影联动旅游、看展,“电影+”价值链条得以延伸,折射上海在城市运营方面的创意与匠心。立足自身禀赋,锚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并以开放的理念行动整合资源、创新场景,才能以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回馈人、服务人。“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文旅热蕴藏“城市密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着眼群众需求,悉心培厚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总能找到价值的出口、发展的抓手,让一座城更有魅力,在更多人心中“火”起来、“红”下去。
守好“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光明日报》:“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可能是村落、街区,甚至整座城市,将自然环境、建筑风貌、民俗生活等都纳入“展品”范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保护机制,做好人流精细管理、文物本体监测等工作,实现传承与发展的“二元统一”。在引入市场活水时,也要守住文化的“护城河”,谨防过度商业开发对遗产肌理与历史氛围的侵蚀。此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并引导原住民树立“文化主人翁”意识,从而各展所长、各有所获。当博物馆的围墙悄然隐去,更深沉、更立体的文化力量渐次生发。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跨越围墙,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成为文化绵延的血脉。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