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近期,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正式投产运营,云南电解铝运行产能从581万吨提升至650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云南向加速打造“中国绿色铝谷”迈出关键一步。
云南发展绿色铝产业的起点,源于一场能源结构的革命性置换。我国是全球电解铝第一大生产国,传统电解铝生产用电依赖于煤电,碳排放约占全国的5%,是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治理的重点。要实现“双碳”目标,铝业必须向绿色低碳转型,而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仅0.1073千克/千瓦时的云南,便是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的天然试验场。
仅有资源还不够,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我省出台了相关政策。今年7月9日,云南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既破解水电季节性波动导致的电力消纳难题,也通过物理溯源绿电为企业获得国际绿电认证铺平了道路;绿色铝产业被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相关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等优惠。从产能管控、绿电保障到财税激励、产业链升级,云南构建起立体化制度保障体系,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绿色铝产业发展的活力。
赢得绿色转型发展的主动权,需技术赋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是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使用铝电解一体化铜炭复合阴极(RUC)技术,年节约标准煤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落地全球首条AI生产线,实时优化工艺参数,有效实现节能降碳;云南富宁产业园依托5G网络、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可视化,让阳极铸造品质提升15%。从实践来看,加大对节能减排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引入数智化生产管理,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要持续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围绕节能降耗、新型铝合金制备等,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增强绿色转型的竞争力。
推动绿色转型,并非简单地追求减排,而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放眼铝型材市场,工业铝型材强势崛起,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对高性能材料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我国铝产业正处于产能见顶、结构升级的关键转型期,这些需求变化倒逼企业从延伸价值链突围,向高附加值产品要效益,用高端材料制备能力赢得市场先机。转型升级是企业的必答题,更是地区发展的突破口。对云南而言,要实现产业跃升发展,关键在于向高端化迈进,加快推动绿色铝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向终端产品拓展、向新兴产业跃升,在集群发展、绿色低碳、改革创新等方面打造示范标杆,全力打造“中国绿色铝谷”。
向绿而行,向新出发,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塑造产业新动能优势,云南绿色铝产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