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城市。
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人的聚集也是让城市富有活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云南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塑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城市更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新阶段,更要求我们找准发力点,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其中,以人为本是关键。
从物质需求来看,要从城市功能提升上下功夫。在昭通市昭阳区,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景洪市,勐捧路椰林蔽天,勐龙路、宣慰大道热带花卉环绕,绿美城市道路变身新晋热门City walk路线。事实上,城市更新并不是都需要大投入、大改造,一个更换的下水管道、一部方便老人出行的加装电梯、一个闲置地块改造的口袋公园就能直接提升群众生活的舒适感和幸福感。当城市更新瞄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人民群众就能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从精神生活需求来看,要聚焦市民的情感和文化体验。城市不仅连接着个人生活的体验,也承接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今年6月,一则“昆明人熟悉的东风广场回来了”的消息让不少市民欢呼雀跃。东风广场修复工程没有大拆大改,而是深度挖掘并强化了广场的历史文化底蕴,唤起市民与广场、城市的共同记忆,备受市民好评。放眼全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昆明老街马家大院的实景剧场、文林街溢出的文艺范儿,还是普洱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大理和丽江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古镇,这些城市更新中积淀的历史与人文风貌,都能为市民带来生活中的“小确幸”。当城市空间更新与文化活态传承相辅相成,超越物质消费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就能在存量空间中创造增量价值,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建设城市化的人民城市,还要以特色化发展破除同质化竞争。过去,不少城市都走过“摊大饼”的路子,导致城市样貌千篇一律。与之相对的是,近年来,一些独具特色的城市正不断吸引人们的关注。在云南,夜经济繁荣的芒市、茶咖文化浓郁的普洱、因足球赛事火热的玉溪等等,都已经成为新晋旅游城市。其关键做法就是在城市更新中考虑到了城市本身对人的吸引力,做强自身特色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
城市更新不仅要对物理空间进行改造和重塑,也要在丰富日常生活体验和赓续历史文化脉络中增加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