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暑假来临,无论是在线学习,还是社交活动,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社交、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平台,对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便利的同时,却也带来诸多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生于2010年后的人口群体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住民”。《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统计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96亿,普及率高达97.3%,网络已成为未成年学生群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用网过程中面临着内容风险、社交风险、行为风险、消费风险、个人信息风险及健康风险等诸多风险,但其网络素养并不足以让他们健康、安全地畅游网络世界。2025年,中央网信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列为重点任务。该项任务着重强化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治理,净化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等重点环节信息内容,防范线上线下交织风险,为暑期网络空间注入一股强劲正气。
专项行动是阶段性重拳,但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网络违法犯罪问题,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还需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共治、协同用力。要从技术创新、素养教育等多维度展开,形成青少年网络保护与政府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等有机结合的保护网,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青少年群体增强使用和探索网络世界安全用网意识、涵养网络文明、培养良好习惯,争当“向上向善”小网民。
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活跃群体,也是维护网络安全、倡导网络文明的重要力量。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发布了《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该公约首次构建起涵盖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数字技能的全维度青少年网络行为框架。作为我国首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明专项公约,其实施对净化网络环境、培育数字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积极传播向上向善的网络正能量。
这个夏天,当青少年在数字海洋中扬帆远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护航体系:家长要成为数字时代的启蒙导师,教师需化身网络素养的引路明灯,社会应携手筑牢网络防护带,共同守护属于青少年的数字晴空,让青春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绽放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