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进路研究

袁欣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发展需求,开创性地创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体系。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强化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高校要设置好“大思政课”的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及现实价值,在古今交融中把握文化本质,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譬如,通过解读“天下为公”“民惟邦本”等重要概念,可以启发学生探寻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用其指导高校的“大思政课”体系,可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育人相融合。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可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实效。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通过将鲜活生动的文化实例,如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故事、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现象等,与当下复杂多元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紧密融合,可大大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与说服力,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伟力。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大课堂”。高校应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间的学科壁垒,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推进“大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譬如,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着力构建协同联动的课程群;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程,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

构建联动育人模式,建设“大平台”。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优势结合、功能互补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发挥思政课优势,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学习期待、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利用社会资源,将历史文化博物馆、革命纪念地、红色遗址等作为课外思政课堂,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和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文化魅力;结合社会现实,如融入非遗传承、传统手工艺创新等文化案例构建认知,通过组织非遗保护实践、文化传播调研等进行社会实践,再以交流会形式提出文化传承方案,通过这一“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求思想本真,达到启智润心、育美化人的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建设,建好“大师资”。高校要积极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知识积累及文化认知,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举办学术研讨会、推进经验交流等途径,引导教师围绕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议题撰写教学反思与学术论文,助力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循环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知;还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艺,鼓励教师主动研读文学经典、研究传统文化典籍,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有着深远的价值意蕴,又存在宽广的实践范围。展望未来,在社会变革和实践加深的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应用将会逐步拓展并加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025QN0584)、陕西省体育科研常规课题“关于进一步促进陕西红色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项目编号:20240268)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进路研究

  •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质效提升策略研究

  • 新工科视角下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 高校用好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