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娟
工程师是利用科技力量造福人类的桥梁,也是中国战略人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以卓越为“题”的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性、使命感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推动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工科建设正全力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与经验,从概念、内涵到行动等均做出了体系化规划。
目前,以工科类院校为主导的高校也主动有序地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但需要注意的是,受传统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和专业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在实际培养中仍旧存在一定困境,尚未很好实现工程师应当具备的综合、实践与创新相协调的多维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培养出完美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机械工程专业以培养在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秀工程师为己任,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展现出强大潜力,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与提质增效。唯有持续深化机械专业教育改革,构建与时代接轨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体系,才能持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困局
新技术产业融合度不够,校企人才供需错位。学校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技术产业的变革。学生在校期间虽排课较满,但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缺乏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课程设置。即使专业理论扎实,学生毕业后也存在着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应用的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实际用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学科壁垒影响创新,通识教育支撑乏力。工程类学科专业性强且理论知识跨度较大,机械工程专业与其他课程间缺乏交叉性,使得教学资源难以整合。同时,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结度不够,往往更倾向于专业理论的教育,使得学生在人文内涵上相对缺乏,难以形成视野开阔且具备文化内涵的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
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与需求同频共振。新工科强调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因此,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与时俱进。从课程体系着手,更新已有培养方案,形成以需求为指引、以能力为导向的动态育人体系;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纳入专业课程教育中,调整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分配比例,提升通识课程的整体占比;增设国际前沿性课程,形成以主干课程为基础、以边界交叉选修课程为辅助的网状课程体系;在已有毕业要求上增加新技术能力掌握相关指标,量化技术掌握度;建立全流程、多环节的动态评估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能实现同频共振。
校企融合:强化企业教育培养参与度。校企合作要以问题为导向,真正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形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应当注重学科交叉,聘请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协同育人;对校内专业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并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倒逼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学生以国家机械工程发展和企业实际为导向,开展或参与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工程课题项目;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定向培养机制,创新转化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设计,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地、实操教学,促进学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
突破界限:更新思维观念,拓展国际视野。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教育,必然离不开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建设。以国外“学徒制”为代表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半工半读形式实现了既学习理论知识又提升实践能力的双向奔赴。高校可借鉴该形式,对“学徒”提供相应补贴,学生可在工作企业获得就业津贴,这样能鼓励学生进行长期且深层次的实习实践。也可通过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学,将前沿知识理论和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塑造多元融通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