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实践与探索

高校用好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刘筱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时代进程中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文化在文化主体和价值指向上,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富裕等作为价值追求。通过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引擎,以文化“软实力”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硬支撑”。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在教育中融入文化资源,以文化塑造学生品格,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篇章注入磅礴发展动能。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政治认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能够坚定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并在这种自信中形成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青年是充满爱国情怀的一代,他们在祖国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对国家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通过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能深入学习历史,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积蓄智慧力量,红色引领培根铸魂。红色文化中积蓄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不屈、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澎湃动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农民地位与意识的觉醒,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无数英雄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奋斗;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劳动者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勇挑大梁、开拓创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以红色文化引领教育进步的重要职责。将红色文化注入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每一个高校应当承担的职责与使命,更是培根铸魂的有效路径。在学习过程中凝聚起的精神力量,将成为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进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使命担当,助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进程中,经济的平稳运行将带动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步增长。红色文化蕴含的团结协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与共同富裕的目标高度契合。如今,红色文化也成为了文旅的重要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中发挥着长效作用。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育专业突出的技能人才,更在于培养出品行优良、志向高远且具备正确价值观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以意识润泽心灵,以文化引领行为。高校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学生,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可构筑起正确的民族认知体系。毕业后,这些学生能够以行动者的身份影响更多的人,真正做到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精神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的实践路径

坚持守正创新,创新融入形式。传承红色文化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红色文化教育也不能拘泥于以往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新时代高校应当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红色资源高效融入教育体系,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以提升高校课程的实效性。一方面,通过创新教学载体,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引入课堂实践,以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延伸,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的坚定信念,以新颖形式感染人心。另一方面,拓宽实践场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以丰富的体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构建一个以校园为圆心,以当地红色资源为辐射半径的红色文化学习场域,在校内建设红色文化教育馆辅助开辟线上红色文化学习专区,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发挥高校优势,强化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要明确教学导向,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实践过程,深入阐述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历程,并确定“讲什么”和“怎么讲”的具体内容,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如不同专业和不同阶段的高校学生,其学科特点与认知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不能千篇一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侧重红色文化基础认知,助力其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而对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助力其在情境体验中生成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循序渐进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优化教学内容,打造精品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实际教学时,需要秉承系统思维,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色和教育目标,精准找到与红色文化的完美契合点,构建有机融合且相互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故事和英雄事迹,在校内课堂中以新颖内容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各民族间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同时,高校也可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或所在地蕴含的红色基因,将地域红色文化中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南昌大学立足于红色故土,将井冈山斗争、南昌起义等红色故事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高校扛牢使命担当,持之以恒推进。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并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厚植精神沃土,由内而外引导师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为国家命运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让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师生参与红色文化研究,挖掘更多有深刻内涵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 报头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进路研究

  •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质效提升策略研究

  • 新工科视角下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 高校用好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