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观察与思考

数字赋能引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张岩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明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导。在数字化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的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上,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整个体育教育生态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智融合:打造沉浸式体育新课堂。在数字化浪潮中,数智融合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关键推动力量,高校应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体育课堂实现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从单向讲授到双向互动的跨越。以武术课程为例,学生戴上VR设备便可身处虚拟武术馆之中,跟着虚拟教练开展动作拆解学习,系统还可实时抓取学生的肢体动作,依靠AI算法剖析动作规范性并给出即时反馈,如此可切实解决传统教学里动作细节难以被观察到、纠错延迟的问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活力。学生穿戴智能手环、运动手表等设备,在课堂训练和课外锻炼时,其心率、运动轨迹、卡路里消耗等数据将实时上传至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可根据这些数据,精准掌握学生的身体机能状态和运动负荷,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实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维贯通:创新“学练赛”一体化范式。高校体育教学应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起“学练赛”一体化的创新范式,实现学习、训练与竞赛的三维贯通。在理论知识学习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线上平台学习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动作技能的初步认知。在训练环节,智能训练系统可依据学生学习进度与体能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安排不同强度难度的训练任务。在竞赛阶段,数字化赛事平台可组织线上比赛,使学生突破地域限制参与竞技,而且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为赛事给予科学的赛程安排、公平的裁判依据以及精准的成绩统计。经由“学练赛”的有机结合,学生可在系统的学习与实践中迅速提升体育技能以及竞技水平,培育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多元评价:构建科学化评价新体系。在数字化背景下,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成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这类技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开展全面且多维度的评价。从评价内容来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运动技能及体能水平,还要将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囊括其中。从评价方式来说,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智能系统评价等,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让评价结果因技术背书而更科学、更客观。借助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改进以及学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生态重构:打造“体教融合”的共同体。高校要和体育机构、科技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塑造“体教融合”的共同体。高校借助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体育机构培育专业人才;体育机构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专业的指导教练,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科技企业依靠其先进的技术以及研发能力,为高校体育教学给予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开发智能化的教学设备以及软件平台。在“体教融合”共同体的框架下,各方借助数据共享以及协同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本文系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水中救护方法及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专题科普宣传活动”(项目编号:24KPHDRC00170)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魅力的赛事品牌

  •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 数字赋能引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 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